正文 第14章 中國上遊-1(SY-1)艦艦導彈(1 / 1)

1959年12月,根據中蘇兩國簽訂的協議,蘇方開始向我國提供部分反艦導彈的樣品和技術資料。1960年初,542型與544型導彈樣品運抵中國,很快就在渤海灣錦西地區的23基地進行了試射打靶,而靶船則是前清遺留下來的一條破舊炮艦。試射的結果是:544型一切順利,但最大射程超過100千米的542型導彈實際效果卻並不令人滿意。由於彈上雷達接收機和機電式控製係統精度不足,542導彈的命中率非常低,試射中全部操作都是按蘇聯的規程指導進行的,沒有什麼差錯和問題:而從海岸陣地上發射的數枚導彈從沒有打中過靶船,多數為近彈,僅僅是飛臨目標上空俯衝進水。當然,542導彈重達1噸的戰鬥部仍舊顯示出了驚人的破壞力,靶船水下部分的鋼板仍舊被爆炸水壓擠壓變形。

盡管如此,542與544兩型導彈的仿製工作依舊繼續進行著,當時考慮,隨著工作的深入,能夠將42導彈的精度進一步提高。當時的國防部五院負責技術資料的整理、消化和逆向設計,同時派出工作隊下廠參加仿製工作。然而在1960年8、9月問,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全部蘇聯專家組陸續撤回,而實際在此前不久,蘇聯專家組的工作已經出現停滯,所有的工作都因此陷入到了停頓之中。

1961年7月,國防工業會議在北戴河召開。麵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麵,會議確定了“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停止仿製性能不佳的542岸艦導彈,集中力量仿製544艦艦導彈,由五院負責技術總抓,三機部320廠為仿製單位。當時國防工業全麵調整收縮,國家要求首先生產和研製能夠迅速形成戰鬥力的武器裝備,以應付邊境和台灣海峽的嚴峻局勢。在反艦導彈的作用還不被世界完全認可的時代,幸存下來的544導彈的仿製自然不可能成為重點,隨著這一輪國防工業的調整其仿製進度一度放緩。

1963年4月,隨著經濟情況開始好轉,544型導彈的仿製工作亦開始加快進度。1963年10月,320廠用蘇聯留下的零件組裝出了第一枚544導彈模型彈,次年8月順利通過全彈靜力試驗,並於11~12月間在西北戈壁灘進行了發射試驗。在此期間,由於原來544導彈所使用的液體燃料需要大量的糧食來提煉,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仿製型號轉而使用煤油作為推進劑,推進係統也相應做了改進,有效射程則由原來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

1966年5到7月,544導彈進行了陸上和海上飛行試驗。這些試驗彈的控製設備采用蘇聯產品,其他部分則為國產產品,所以稱為混合彈,有人調侃簡稱“混彈”。此時,544導彈已被正式命名為“上遊-1”艦艦導彈。1966年11月,“上遊-1”進行了海上定型試驗,試驗結果9發8中。1967年8月,“上遊-1”通過了定型進入批量生產,裝備同步研製的021群1024型導彈艇,隨後用於07型驅逐艦的導彈化改裝,並裝備0l型及053H型導彈護衛艦。

性能參數:彈長:6.55米。直徑:0.76米。翼展:2.41米。重量:2095千克(帶助推器)。戰鬥部重:510千克。飛行速度:1105~1170千米/小時。射程:50千米。製導:主動單脈衝雷達製導。工作頻率為10~20千兆赫。推進係統:液體燃料。飛龍-1(FL-1)是上遊-1(SY-1)的出口型。裝備艦艇:鞍山級、成都級、江湖級、河穀級、黃蜂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