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SS-N-19)艦艦導彈是蘇聯1979年服役的SS-N-19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改進型,既可從水麵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射程達500公裏。高空飛行速度為3250千米/小時,末端飛行速度高達4550千米/小時。該彈攻擊模式獨特,能以高、低兩種彈道攻擊目標,可單枚發射,也可多枚齊射。
在一次發射的多枚導彈中,有1枚充當“指揮彈”在2.5萬米高空飛行,可把目標資料通過彈間資料鏈傳輸給低空飛行的其他導彈,以保持低空導彈的隱蔽性。一旦“指揮彈”被擊落,馬上有另一枚導彈升高負責繼續“指揮”。待進入敵方視界後,彈群散開,各自開啟導引頭進行末端攻擊。自研製以來,“花崗岩”導彈的具體情況一直受到俄羅斯的嚴格保密,在俄軍事力量日漸衰落的今天,它是俄羅斯海軍進行海上攻擊、保持海洋優勢的“撒手鐧”。直到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出事沉沒,其裝載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才不得不揭開神秘的麵紗。
SS-N-19是蘇聯第三代反艦導彈,采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導彈。SS-N-19的全長10.5米,重量6.98噸,可從垂直發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公裏,最高飛行速度2080千米/小時,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SS-N-19采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製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衛星或艦載的Ka-25直升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製導。
在當時SS-N-19非常先進,在發射之後不用艦艇控製。在多枚“波紋-發射”飽和攻擊模式中,首枚引導導彈依照一條高飛行軌跡率先飛向作戰目標,而其它後繼導彈則靈活的采用低高度飛行軌跡來增加隱蔽性。如果引導導彈被攔截,那其它的導彈自動地擔任引導角色。
“SS-N-19‘花崗岩’超音速反艦導彈由蘇聯切羅米設計局在七十年代研製,以主動雷達 紅外定位製導,3250千米/小時的速度掠海巡航,可以攜帶核戰鬥部或常規戰鬥部。
“蘇聯用‘花崗岩’作戰時有數套發射方案,典型的一種是:數枚間隔發射,一枚引領彈在高軌道飛行以便更好地捕獲目標,其餘導彈在低軌道隱蔽跟隨,在整個巡航過程裏,參戰導彈共享射擊諸元,這些導彈會不斷自行修正飛行軌道。如果引領彈被摧毀,跟隨彈馬上跟進成為引領彈,直至攻擊完成。這種接力式攻擊雖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但蘇聯在打靶試驗時還從未有過失敗。為擺脫各種電子幹擾,艦船在發射‘花崗岩’後幹脆不再對其實行控製,而是讓其自身係統獨立工作(引者注:有說法是用海洋監視衛星或者直升機進行中繼製導)。蘇聯的各種試驗表明,在550公裏甚至更大範圍內,不論有何人為和自然幹擾,‘花崗岩’基本是指哪打哪。‘花崗岩’是在SS-N-1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S-N-12身上的一切問題在它身上均已得到解決。”
SS-N-19的常規戰鬥部是以命中一發能夠使一艘大型艦艇喪失戰鬥力配置裝藥量的。以這樣大的飛行速度(接近一般加農炮彈),使用半穿甲機製(穿過艦體,延時在內部爆炸)的戰鬥部,對於現代沒有裝甲防護的航母和巡洋艦來說完全是致命的,即使僅僅是撞擊力就可能造成喪失戰鬥力。現代艦載防空導彈係統如美國的“標準——宙斯盾”,對掠海飛行導彈(既便不是超音速導彈)的防禦範圍要受到製導雷達作用範圍的限製,由於地球曲率和海麵雜波的原因,難以超過幾十公裏的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