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奧法戰爭指拿破侖戰爭期間,發生於1805年第3次歐洲國家同盟同法國之間的戰爭。
同盟國的目的是企圖將法軍從被其侵占的地區逐出,恢複法國的君主製度。為進行戰爭,同盟國建立了一支近50萬人的聯軍。奧俄兩國軍隊在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軍事行動計劃是奧地利戈夫克裏格斯拉特根據奧地利的利益製定的。北意大利戰區為主要戰區。按照戰爭計劃,庫圖佐夫將軍率領的5萬俄軍應與馬克元帥統率的奧地利多瑙河集團軍會合,而後一同從巴伐利亞出發渡過萊茵河進入法國;奧地利查理大公統率的意大利集團軍占領北意大利後進入法國南部;奧地利約翰大公統率的蒂羅爾集團軍集結在蒂羅爾境內,以保障諸集團軍之間的聯係。
計劃中還規定,俄、英、瑞聯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以便占領漢諾威和消滅在荷蘭的法軍;而俄、英、西西裏聯軍在南意大利登陸,以占領這一地區。此外,為加強庫圖佐夫部隊,布克斯蓋弗登將軍統率的所謂沃林集團軍準備進軍奧地利;貝尼格森將軍統率的北方集團軍在格羅德諾地區展開。
奧地利的這一戰爭計劃犯有嚴重錯誤,這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同盟國將在戰爭中失敗。同盟國企圖同時完成數個重大任務,必然導致兵力分散,也超出了同盟國本身的能力。
庫圖佐夫也曾提出過一個行動計劃。他建議在俄奧兵力全部會合前不采取軍事行動,不把兵力分散。但亞曆山大一世沒有采納庫圖佐夫的建議,命令其執行奧地利製定的計劃。
與同盟國雄心勃勃的計劃相反,戰爭的主要事件發生在巴伐利亞和奧地利,且軍事行動的主動權掌握在拿破侖手中。1805年8月25日,庫圖佐夫部隊離開拉德濟維洛夫開往奧地利。奧軍統率部在英國的壓力下,未等與庫圖佐夫部隊會合就於9月8日將多瑙河集團軍調往巴伐利亞。拿破侖得知這一消息後,決定將主力從布倫兵營調往萊茵河,並在馬克部隊與俄軍會合之前,將其擊潰。馬爾蒙將軍統率的一個軍和貝爾納多特元帥統率的一個軍也分別從荷蘭和漢諾威以獨立縱隊向萊茵河開進。馬塞納元帥統率的軍隊在北意大利行動。拿破侖對主力實施神速而巧妙的機動後,在烏耳姆城郊將馬克軍隊包圍,並迫其於10月20日投降。因強行軍而疲憊不堪的庫圖佐夫部隊於10月11日在布勞瑙集結,孤軍同拿破侖主力作戰。
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庫圖佐夫決定率部撤退,與布克斯蓋弗登部隊和奧軍會合。拿破侖極力阻止這一行動,企圖將俄軍逼向多瑙河,而後消滅之。但庫圖佐夫部隊在巴格拉季昂將軍的後衛部隊掩護下,從敵包圍突擊中,巧妙地沿多瑙河右岸撤走。巴格拉季昂將軍的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嗣後,拿破侖企圖在聖珀耳頓附近包圍俄軍,他將莫蒂埃元帥統率的一個軍調往多瑙河左岸,以期占領克雷姆斯附近的各渡口,切斷俄軍的退路。庫圖佐夫識破了敵人的企圖,搶在法軍到來之前率部渡過多瑙河,並於11月11日在克雷姆斯戰役中擊敗莫蒂埃部隊。11月13日,法軍占領了維也納並渡過了多瑙河,企圖再次阻擋俄軍前進。巴格拉季昂部隊機智勇敢地迎頭痛擊法軍,使敵人這一企圖未能實現。11月中旬,庫圖佐夫將軍率領的俄軍在奧裏纓茨地區與布克斯蓋弗登部隊會合。但是,由於亞曆山大一世對部隊指揮的幹涉,以及同盟國在計劃和組織作戰行動中犯了嚴重錯誤,結果使俄奧聯軍於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遭到失敗。奧地利退出戰爭並同法國簽訂了普勒斯堡和約,俄軍撤回本國。同盟國在其他陸戰中也沒有取得勝利。但英國人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擊敗了法西聯合艦隊。
在俄奧法戰爭中,反法同盟各國由於利益不同和在軍事上犯了錯誤,因而未能發揮出其武裝力量在數量上的優勢。這次戰爭顯示出資產階級法國軍事組織的優勢和拿破侖軍事學術的長處。拿破侖善於機動部隊,在決定性方向上形成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將敵人各個殲滅。與此同時,在俄奧法戰爭中,俄軍也再次顯示了其高度的精神戰鬥素質和庫圖佐夫的統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