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著名戰役(1)(1 / 3)

涿鹿之戰

在中國遠古時代,相傳黃帝和炎帝兩族相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因這次戰爭是在涿鹿之野,所以後人將這次傳說中的戰爭稱為涿鹿之戰。

大約四五千年前中國父係氏族社會時期,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黃帝與炎帝族經過融合,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而興起於今冀、魯、%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則由東向西發展。兩大部落聯盟為爭奪適於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在涿鹿之野展開了長期爭戰。

蚩尤族勇猛剽悍、擅長角抵,聯合巨人誇父部落與三苗部族,先驅逐炎帝,後又乘勢北進涿鹿,攻擊黃帝族。傳說蚩尤率領所屬72氏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鶡等圖騰的民族,數戰不勝。後來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鼓、乘蚩尤族迷惑、震懾之際,衝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終於在中冀之野(今屬河北地區)將其擒殺。取得戰爭勝利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成為華夏族的共同的祖先。

長勺之戰

在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鄰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公元前684年春向魯國發起攻擊,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魯國國君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齊國的侵入。深具謀略的魯國人士曹劌自告奮勇,請求隨魯莊公出戰,並得到了莊公的允許。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迎擊齊軍。兩軍列完陣,魯莊公欲先發製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能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便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桂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才建議莊公率軍乘勝追擊,終於將齊軍逐出魯國的境地。

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我打的防禦戰術而取勝的典範。

柏舉之戰

中國春秋末期,吳國出兵深入楚地,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北,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了楚軍主力,並占領了楚都。

吳、楚雞父之戰後,兩國爭奪江淮霸權的鬥爭日益加劇。周敬34年(公元前506),楚攻蔡國(今河南新蔡),蔡向吳求救。吳乘機傾全力攻楚。當時,楚國雖地廣兵多,但已喪失淮水流域戰略要點,且吳國多年分兵輪番擊楚,已使楚疲於奔命,國力耗損;居於楚北側的蔡、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兩國。不堪楚國橫暴勒索,自願助吳攻楚。吳國決定避開楚國正麵,從其守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迂回奔襲,直搗腹地。

吳王闔閭率其弟夫概及謀臣武將伍員、伯嚭、孫武等,揮軍溯淮水西進。至淮汭(今安徽鳳台附近,一說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以3500精銳士卒為前鋒,在蔡、唐軍導引下,越過楚北部的大隧、直/、冥厄三關險隘(在今河南信陽南),直抵漢水東岸。楚昭王急派令尹子常(即囊瓦)及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軍趕至漢水西岸抵禦。並按沈尹戌建議,由子常堅守漢水西岸,正麵牽製吳軍,沈尹戌北上率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一帶楚軍,迂回至吳軍側後,毀吳舟,塞三關,斷其歸路,爾後與子常軍實施前後夾擊。但子常貪功,不待沈尹戌軍完成迂回行動,擅自率主力渡漢水列陣。吳軍鑒於楚軍勢盛,並為免遭前後夾擊,即由漢水東岸後退。子常企圖速勝,緊追吳軍,在小別(山名,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湖北境大別山脈)間,三戰不利,銳氣受挫。

11月18日,吳軍在柏舉迎戰楚軍。夫概認為,子常不得人心,軍無死戰之誌,即率5000士卒猛擊了常軍。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先是謹慎而不同意夫概先發製人,及見突擊成功,迅即投入主力,乘勢擴張戰果。子常驚惶失措,棄軍逃奔鄭國,史皇戰死,楚軍主力遭重創後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溳水),用夫概半渡而擊的計謀,再殲楚軍一部。至雍抑(今湖北京山西南),恰與由息(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救的沈尹戌軍遭遇。經反複拚殺,沈尹戌傷重身亡,楚軍失去指揮,慘敗潰逃。11月28,吳軍攻入楚都鄂城(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奔隨國(今湖北隨州),後求得秦國出兵援救,楚國才免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