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第67戰 七下西洋(明朝)——一個叫鄭和的人打開了近代的大門,又隨手關上了它(1 / 3)

戰爭概述:從永和三年(1405年)開始,明成祖朱棣及其後的明宣宗朱瞻基派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先後七下西洋,宣場了明王朝的國威,更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

將帥星數:★★ 鄭和

精彩星數:★★★★★★★

政治影響星數:★★★★★★

綜合星數:5★★★★★

戰爭類型:不戰——不戰自威的軍隊,才是最強大的軍隊。

戰爭深度解析:

劉大夏那天來到兵部的時候,天拂曉。

他點起了火把來到了兵部的資料庫,找到了那個陳舊的箱子。

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今天必須向皇帝朱見深(明憲宗)上繳一樣東西。

鄭和七下西洋的全部官方資料,亦或是他的項上人頭。

性格溫和,一向不喜歡折騰的朱見深不知腦袋裏的那根筋不對了,竟然聽從了太監們的鼓動,要找出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航海資料,以圖再下西洋,重現當年成祖之輝煌。

劉大夏看著眼前的這些資料,這些東西變成了吸耗大明國庫裏銀子的怪物猛獸。為了大明江山社稷,他劉大夏就是掉了人頭,又有何妨。

劉大夏手中的火把離手,在空中劃出了個漂亮的弧線,直奔那箱資料。

燃燒,那堆毒草在劉大夏麵前燃燒,火焰在淩晨歡快地跳著舞。

那一刻,後世不知多少人為之心痛。

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來自於明成祖朱棣那無法抹滅的自卑之心與忐忑不安。

公元1399年,身份還是燕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曆時四年,終於將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推下帝座。

朱棣奪取了皇位,卻抹不去亂臣賊子謀朝篡位的名聲。

方孝儒等人的罵聲在朱棣心頭蕩漾了很多年,揮之不去。

更要命的是,攻陷南京之前,建文帝在人間蒸發,他的生死成了千古之謎。

朱棣每每會在半夜驚醒,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建文在那裏?

北邊的大草原、西邊的群山翻遍了都沒有,隻有東邊浩瀚的大海對麵,是不是建文帝的歸宿呢?

建文如果真帶著殘餘在海外建立勢力,那對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的朱棣是最大的威脅。朱棣決定派人出海尋找建文帝,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他朱棣把大明王朝這個家當得很“拉風”。

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普通的外交或者商貿之旅,而是一次意義特殊的軍事行動。

為此朱棣建造了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來看看這支海軍的編製吧。

鄭和艦隊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重量驚人。光是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這是一種頗似現代海軍編製的隊伍。鄭和艦隊的船,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完全可以說,鄭和艦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海上機動部隊,約有六十多艘大船。而七次下西洋的人數,四次都有詳細記載,均為二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