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斯大林格勒方麵軍作戰部長魯赫列找到朱可夫:
“最高統帥詢問,要消滅敵人,我們的力量夠不夠?”
“要消滅敵人,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現有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補調1個集團軍,而且要在最短期限內對敵實施更強大的突擊……”朱可夫向斯大林作了答複。
但斯大林關於補調幾個師的決定一直沒有下達。交戰的第3天和第4天,主要是各種火器對射和空戰。
9月9日夜,在彙報各方麵軍的情況時,斯大林對蘇軍諸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裹足不前的情況極為不滿,並對城市本身的局勢更加嚴重而深感不安。
9月10日淩晨4時30分,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所在方向處主任博伊科夫與該方麵軍作戰部長魯赫列進行聯係,問道:
“集中兵力於近衛第1集團軍的正麵上突破敵人防禦,以緩和斯大林格勒的局勢,威脅敵軍集團的一翼,爾後實施翼側突擊,效果不是更佳嗎?”
魯赫列回答說:
“進行任何兵力的變更部署都會浪費時間和減輕敵人的壓力,要邊進攻,邊調整兵力部署。”
這樣做了,但這次在極端緊張情況下實施的進攻又未獲成功。
9月1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試圖從北麵實施突擊,恢複同第62集團軍的聯係,又遭到了失敗。
當日,朱可夫再次巡視各個集團軍的部隊和兵團後,最終堅決地認為,以現有的兵力和部署是不可能突破敵人的戰鬥隊形並消除其走廊的。戈爾多夫、莫斯卡連科、馬利諾夫斯基和科茲洛夫將軍都表示了同樣的看法。於是,朱可夫通過高頻電話再次向斯大林作了彙報,斯大林希望朱可夫能當麵彙報這些情況。
這時,法西斯德軍統帥部也沒有完成奪取斯大林格勒這一主要任務。德軍在這裏的進攻停止了,而且,在蘇德戰線中央決定性方向上作戰的是德軍最有戰鬥力、裝備和指揮精良的德軍重兵集團,而在其兩翼則是戰鬥力很差、裝備不好的匈牙利集團軍、意大利集團軍和羅馬尼亞集團軍。高加索會戰雖然在奪取領土上取得了明顯的勝利,但並沒有最後完成。對於希特勒軍隊來說,巴庫和裏海沿岸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德軍精銳兵團都陷在捷列夫和高加索山脈各山口上了。
9月11日,“B”集團軍群司令馮·魏克斯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被召到文尼察附近的希特勒統帥部彙報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情況。希特勒認為,總的講,斯大林格勒的情況是十分有利的。他認為,奪取斯大林格勒隻要10天就夠了,並命令魏克斯和保盧斯於9月14或15日突擊斯大林格勒。而將軍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並提出了證實對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軍存在著嚴重威脅的理由。保盧斯指出,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戰線是脆弱的,最大的危險就在於第6集團軍的左翼,在那裏作戰的是意大利和德國其他盟國的軍隊。保盧斯認為,已有必要將德國兵團使用到同盟國軍隊的地段上,把這些德國兵團用作集團軍群預備隊。
德軍統帥部討論斯大林格勒戰況的會議持續了兩天,對作戰的最後結果的看法出現了分歧。兩個司令員堅持“折衷解決方案”的意見,因為蘇軍的抵抗是強有力的,德軍要想完全占領斯大林格勒是不可能的,但要讓它失去作為軍事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的作用。這樣,使用重武器可以辦到。第6集團軍司令尤其堅持這一意見。翌日,希特勒簽發了訓令,命令“B”集團軍群準備有關確定戰線走向問題的“折衷解決方案”,同時在訓令中指出:“如果進攻遇到敵人的薄弱抵抗,那就應當越過按‘折衷解決方案’確定的最後地區實施突擊,殲滅敵人。”
德軍向阿斯特拉罕的突擊沒有取消,並指示做好突擊準備。至於使德軍統帥部擔心的德軍第6集團軍的左翼,已開始在沃羅涅日以南和以西頓河沿岸倉促構築防禦陣地。此外,9~10月份,已將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調到克列茨卡亞至葉蘭斯卡亞地段。對於第6集團軍的右翼,德軍統帥部並不擔心,因為他們認為,向阿斯特拉罕的突擊必定會取得勝利,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保障自己的翼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