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1月期間,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地域和斯大林格勒的交戰中,損失近70萬人,1000餘輛坦克、2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德軍在伏爾加河地域的總的戰役態勢也複雜化了。沒有師和軍預備隊,在“B”集團軍群兩翼上是戰鬥力不強的軍隊,他們已經開始懂得了自己所處的暗淡無光、岌岌可危的困境。
蘇軍在頓河上占領著可以保障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的反攻出發地位的有利陣地。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以前,第51集團軍以局部反突擊把敵人驅逐出湖間隘路,牢固地把薩爾帕湖、察察湖和巴爾曼察克湖這段有利的地區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據華西列夫斯基建議,這個地域被選作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左翼11月份反攻時的出發地域。
保衛斯大林格勒的激烈交戰持續了3個多月。全世界人民都在屏住呼吸注視著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大會戰。蘇軍的勝利、蘇軍與敵人的英勇鬥爭鼓舞了全體進步人類,並增強了他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會戰對蘇軍來說是一次十分嚴峻的考驗。指揮人員和參謀人員取得了組織步兵、坦克、炮兵、航空員協同動作的重大實踐經驗。部隊學會了在城市實施堅守防禦,並將防禦與機動結合起來。蘇軍士氣大為高漲。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為蘇軍轉入反攻準備了有利條件。
1942年11月中旬,以斯大林格勒地域和北高加索的防禦交戰,結束了在蘇聯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衛國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對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來說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沉重的,尤其是散布死亡和破壞的德寇進到列寧格勒、莫斯科附近和占領了烏克蘭後,更是這樣。
至1942年11月,敵軍占領了蘇聯的麵積約180萬平方公裏的大片領土。戰前,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約8000萬人。遭受戰禍的數百萬蘇聯人被迫背井離鄉,撤往蘇聯東部地區。在當時的軍事形勢下,蘇軍不得不退往蘇聯腹地,撤退時人力和物力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是,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蘇聯軍民也從未喪失粉碎敵寇的信心。生死存亡的危急使蘇聯軍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蘇聯共產黨的周圍,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終於在所有作戰方向上阻擋住了凶猛的敵人。
在曆時16個月的戰鬥中,德軍在蘇德戰場上遭到了蘇軍和占領區人民的頑強抵抗,損失極為慘重。至1942年11月,敵軍死、傷和失蹤者達250萬人之多。這些都是德軍中的精銳力量,到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時,德軍統帥部已無法加以補充。
由於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的巨大努力,蘇軍手中已掌握足夠數量的現代化坦克、飛機、戰鬥技術裝備和輔助技術裝備。1942年生產了作戰飛機2.1萬餘架,坦克2.4萬餘輛,而且,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決定,從年底開始,還將批量生產自行火炮。可靠的武器裝備更加提高了蘇軍的士氣,他們戰鬥得更富有成效。
以保衛斯大林格勒的防禦交戰而結束的戰爭第一階段是學習與強大的敵人進行武裝鬥爭的一所大學校。蘇聯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部、各部隊的首長和司令部取得了組織與實施積極防禦交戰和反攻戰役的豐富經驗。
在戰爭第一階段最激烈的交戰過程中,蘇聯軍民表現出驚天動地的集體英雄主義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無所畏懼的勇敢精神。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很好地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布列斯特要塞、列寧格勒、莫斯科、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斯大林格勒、基輔、新羅西斯克、刻赤和高加索保衛者的英勇鬥爭,以光輝的一頁載入戰爭第一階段的光榮史篇。
截至1942年11月,蘇德雙方在蘇德戰場上的兵力兵器對比是:蘇軍作戰部隊中有660萬人,坦克7350輛,作戰飛機4544架,火炮和迫擊炮77800門。在最高統帥部戰略預備隊內儲備有27個步兵師、5個獨立坦克和機械化軍以及6個獨立步兵旅。德軍有266個師,共編有約620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5080輛、作戰飛機3500架、作戰艦隻194艘、火炮和迫擊炮近21700門。由此可見。在戰爭第一階段結束前,兵力對比開始向有利於蘇聯的方麵轉變。蘇方對德寇的優勢還表現在,蘇聯武裝力量已學會對自己的作戰意圖嚴加保密,慎之又慎,並製造大量假情報迷惑敵人,隱蔽地變更部署和集結兵力,對敵實施突然打擊。
希特勒軍事當局錯誤地認為,蘇軍經過在蘇聯南部、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地域的艱苦交戰後,已無力在這些地域實施大規模進攻。實際上情況遠遠不是這樣。蘇軍正在積極準備對德軍實施大規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