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軍超強準備,蘇軍嚴陣以待
德軍自1941年6月入侵蘇聯至1943年初,已經損失了200萬以上的兵員。除了曆年的征補外,希特勒在1943年1月13日又發布了“防衛第三帝國”的總動員令,其中把男子征召的範圍定在16~65歲。這樣,德軍此刻仍然能在東線保有198個師。雖然素質不如往昔,但是其整體實力仍舊不可輕視。隻是軍備的生產一直趕不上作戰的損耗,從而嚴重影響了德軍的戰鬥力。例如1943年1月時,東線全部18個裝甲師竟然隻有495輛坦克可用,其困境可想而知。
與德軍形成對照的是,蘇軍方麵自從斯大林格勒大勝後,利用潮水般的猛攻解放了許多城市,並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充足的兵源。同時,蘇聯龐大的工業能力也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軍備。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軍4-34坦克的出現使德軍也漸漸喪失了武器上的優勢。這樣,德軍便陷入了被動的局麵。
麵對東線的嚴峻態勢,轉任南方集團軍司令的曼斯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兩種選擇:其一是放棄鄧尼茨河附近的土地以引誘蘇軍深入,待蘇軍戰鬥力衰竭後再予以反擊;其二是乘蘇軍尚未完成攻勢準備前先行發動攻擊,借助大規模的包圍及殲滅戰重創蘇軍。然而,不論是“先攻”或者“後攻”,對曼斯坦因而言,充其量不過是在東線上造成一個和局罷了。
對兼任陸軍總司令的希特勒來說,東線的攻守問題不僅僅是個戰略問題,更是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斯大林格勒大敗之後,軸心國之間隱隱產生了一些動搖。希特勒認為,若采取“後攻”,不僅將被迫放棄無數德軍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廣大的土地及資源,更會對巴爾幹半島上的軸心國家產生不良的印象。惟有采取主動攻勢才能重新鞏固“德軍無敵”的神話,以加強各盟國的向心力。而且此時土耳其的問題也很棘手,同盟國及軸心國都想爭取土耳其加盟,德軍勢必要在東線有所表現。凡此種種因素,迫使希特勒作出了“先攻”的決定,而庫爾斯克戰線的突出部分正是攻擊的最佳目標。
斯大林格勒慘敗之後一直苦惱不已的希特勒決定先發製人,以庫爾斯克為突破口,發起新一輪攻勢,殲滅蘇軍主力兵團,保住奧寥爾突出部,為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進一步東進創造有利條件。希特勒為此將集中50個陸軍師,共90萬人、2000多輛坦克。如此大規模的軍事準備蘇軍豈會視而不見?他們通過有效的情報偵察,對希特勒的企圖了如指掌。統帥部決定後發製人,先在庫爾斯克地域以堅強的防禦作戰拖垮進攻之敵,爾後發起反攻,回兵削掉奧廖爾突出部。他們在該地域投入了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共130萬人,坦克也達近3000輛,另有草原方麵軍的強大預備隊作後援。
1943年4月15日,德軍開始擬定第六號作戰行動。由中央集團軍及南方集團軍對庫爾斯克一帶的突出部分實施南北夾擊,企圖包圍並殲滅其間的大量蘇軍。依照曼斯坦因的計劃,攻勢應當在5月初融雪期結束後發動,隻要蘇軍整補還未完成,德軍便有可能重演1941年的大勝。但是許多的因素使得攻擊發起日一延再延,結果白白地延誤了大好戰機。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坦克數量的不足,重坦克更是如此。德軍入侵蘇聯初期雖然在坦克數量上居於劣勢,但是仍能靠優秀的乘員以及新式坦克打敗蘇聯。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蘇軍在1941年底又研製出了新型T-34型坦克,這種坦克無論在火力、防護力還是機動力方麵都比德國坦克優秀。因此,德軍對新型坦克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
為此,德軍也研製開發了新型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其中虎式坦克是搭載88毫米反坦克炮的重裝甲坦克,深得希特勒的厚愛。希特勒甚至認為一個虎式坦克營即抵得一個坦克師的戰鬥力,因此堅持要等到擁有足夠的數量時才能發動攻擊。然而此時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月產量不過各隻有25輛而已。
不過這種窘狀很快便得到改善,1943年2月,德軍“裝甲部隊之父”古德裏安將軍出任德軍裝甲兵總監,肩負起重建裝甲部隊的任務。另外,修貝亞接任軍需部長,統一並強化了德國的軍需生產。由於這兩人不斷努力,德軍裝甲部隊又漸漸恢複了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