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總裝車間的二組組長,他曾經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的火箭裝配工作。在組裝“神舟”六號的火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馬利。
有一次,馬利他們又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提出,“神舟”五號在上升過程中火箭的振動過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部門急需將一枚空置了6年的實驗用火箭清洗改裝。由於任務緊迫,清理一枚長度近60米的火箭,給馬利和他的工友們的時間隻有兩天。
馬利說:“當時打開艙門以後,比想象的還要髒得多的多,火箭裏麵3.35米的直徑,能著灰的地方都是灰,而且最厚的地方有一個手指頭那麼厚。由於是冬天,比較冷,而且操作是在車間外麵進行,我們都穿著棉衣,用水擦的時候,衣服都濕透了,鞋也濕透了。”
很多人沒有想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利他們按期完成了所有工作。後來設計人員正是在這枚火箭上完成了所有試驗,使“神舟”六號飛船完全解決了楊利偉提出的振動問題。“在這崗位上幹了快30年了,有苦也有累,但親眼看見親手裝配的火箭一發發地升入太空,心裏感到非常高興,也很有成就感,受的這些苦和累,也值了。”這就是馬利這麼多年來的感慨,他的話也代表了所有中國航天人的心聲。
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人任勞任怨,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們。長期超負荷工作,航天人最大的精神支柱來自愛國的責任心,為了給國家爭光,為了完成一項項關鍵技術的攻關,許多同誌連續幾十個小時在實驗室研究實驗,全係統有7位像馬利一樣的優秀員工,將個人的價值融入航天事業,事業的發展成就了個人的價值。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提倡以苦為榮,並不是要大家當“苦行僧”,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希望我們牢記“兩個務必”,時刻注意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自覺抵製驕奢淫逸的行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這方麵想得多了,那方麵就必然想得少。一個人如果隻想如何攀比,如何享受,自然就很少想到工作,很少想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久而久之,信念淡了,原則丟了,紀律忘了,必然會背離黨和人民。應該講,以苦為榮是純潔思想道德的“淨化器”、防止蛻化變質的“安全閥”,能讓人淡泊、令人清醒、使人奮發。
做到以苦為榮,對我們來說,既是培育當代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重要保證。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苦樂觀和榮辱觀,即:能夠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即使需要曆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而光榮的;屍位素餐、碌碌無為,即使待遇再好,也是令人恥辱、讓人痛苦的。從而自覺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以吃苦為樂,以奉獻為榮,始終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做到以苦為榮,必須抗得住誘惑。生活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中,誘惑無處不在。如果不保持警惕,就可能被“糖衣炮彈”擊中。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頂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掉了未來的幸福。”耐不住清貧和艱苦,就可能在舒舒服服中迷醉,在風風光光中沉淪,就可能陷入困惑和苦惱之中。隻有時時以清貧砥礪青雲之誌,才能不被世俗所淹沒,不被誘惑所擊倒,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做到以苦為榮,必須祖國的事業奮鬥不息。以苦為榮,苦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吃苦中有所作為,促進祖國建設科學發展,得到廣大人民的承認和肯定,才是以苦為榮的根本價值所在。
用滿腔熱情詮釋奉獻
精神狀態體現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工作標準和生活態度。精神狀態決定工作成效,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有什麼樣的工作成效,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