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上將趕到倫敦,和最高司令部、倫敦監督處的人員一起密切關注德軍動態。正討論是否要轟炸塞納河上所有橋梁,包括巴黎市內的橋梁,以阻止德軍的增援部隊。午夜時分.機要秘書送來剛收到的消息:希特勒命令第15集團軍返回加來,並讓西歐其他地區的德軍火速增援加來,所有的人都如釋重負。盡管諾曼底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但大家都清楚,登陸已經勝利在握了。但最吃驚的卻是比萬,他從來沒有想到“衛士”計劃會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英軍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說:“既然希特勒是這樣的大傻瓜,我們怎麼會用這樣長的時間和這樣大的精力才打敗他呢?”接著,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英國情報局局長孟席斯來到最高司令部,高度評價了“衛士”計劃的組織實施:在英國情報部門悠久的曆史中,這是登峰造極的成功!
這一切圍繞諾曼底登陸的戰略欺騙和保密計劃,成為保障登陸成功的護身符。正如丘吉爾所言:
“戰爭中真理是如此寶貴,以至於我們要用謊言來保衛。”
七、棘手的時間選擇
當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行將結束、盟軍最高統帥的參謀部已經轉移到樸次茅斯時,對於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來說,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莫過於最後選擇登陸日期(“D日”)和時間(“H時”)了。
圍繞登陸日期“D日”和時間“H時”,盟軍三軍曾展開過長期激烈的爭論。
陸軍一直堅持,為保持登陸的突然性和上岸後的作戰,最重要的是登陸兵第一梯隊必須在黑暗中渡過英吉利海峽,在白天上陸。而該地黑暗時間不長,因為在那個緯度上,6月份3點鍾天就發亮,4時30分就大亮了。
就具體確定“H時”而言,陸軍認為要認真考慮潮汐這個特殊的因素。在諾曼底這一段海岸,平均潮差5.4米,最大潮差7.5米,海灘的坡度很小,每30米才升高30厘米,低潮時灘頭縱深長達300多米。在這種情況下,陸軍希望第一梯隊在快到高潮時上陸,以縮短部隊通過暴露的海灘所需要的時間,並能在“D日”第二次高潮時使第二梯隊也順利上陸。
與此相反,海軍卻讚成在低潮時登陸,因為此時艦艇可以在抗登陸障礙區以外搶灘,而海軍工兵爆破隊可在高潮到來之前排除抗登陸障礙物。
空軍隻提出一個條件,登陸當夜必須有良好的月光以便空降作戰。
三方各執己見。
為了把“D日”和“H時”最後確定下來,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於1944年5月1日召開會議。
經過幾天的爭論,通過了一個折衷方案,決定“H時”應在最低潮之後1~3小時,在日出之前12分鍾到日出之後90分鍾之間,即恰好高潮與低潮中間上陸。
最後決定:由於5個登陸地段的潮汐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分別規定了5個不同的“H時”,最早的“H時”(6時30分)和最晚的“H時”(7時55分)之間相差85分鍾。除了滿足部隊對潮汐和日光的要求外,計劃人員還查閱了天候年鑒,找出有利於飛行員飛行的月光日期,以便把“D日”安排在有滿月的日子。
這樣,在1944年6月上旬,基本符合三軍要求、惟一能夠利用的日子隻有5、6、7日三天。
5月23日,艾森豪威爾考慮到進一步確定“D日”的日期已刻不容緩,因為用以構築“醋栗樹”防波堤的船隻到達登陸地域需要6天。
於是,他把6月5日暫定為“D日”,並把6日和7日作為天氣不好需要推遲時的替換日期。這三個日子和預定的“H時”十分機密,直到5月28日,當盟軍海軍司令拉姆齊將軍發出“執行‘霸王’作戰”的信號時,才將“D日”和各登陸編隊的不同的“H時”通知各指揮官。
八、最後時刻的到來
實施登陸作戰的準備一切就緒,287萬將士隻等著“D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