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1 / 3)

第五十八章翰林值房

林海自接了稽查核校前朝史書的重任,便兢兢業業,先是考查吏員,弄了些文書字句依難易程度進行了兩次考試,又與朝廷為了修書從各地征召而來的文士、儒生一一拜會訪談,方選定了三十個名額,報與翰林院掌院夏岱言。

夏岱言如今已經入了內閣,他本是個自命純臣的,但年歲日長、人心思變,見著朝中暗流洶湧,自家又有子侄在國子監就讀,還有親朋在地方上任官,於朝中之事並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他又是個維護儒家之道的,太子與秦王爭鋒,可太子既嫡且長,夏岱言幾經衡量,終究倒向了太子一邊。林海入翰林院以來,公務上十分出色,為人又謙遜謹慎,本來很得夏岱言的重視,隻是林海不知上進,好幾次地方官員任上有實缺,他卻從不爭取,讓夏岱言對他漸漸失望。不料風雲陡轉,林海竟被任命為平王的王太傅,這讓夏岱言著實意外,他思量了不少時日,又與太子這邊的謀臣合計之後,方才知道這是景德帝為了秦王而故意選的人選。比起平王這邊的王太傅是默默無聞的翰林院待詔,秦王那邊卻是汪次生這般高調又與聖上有舊的禮部侍郎,那才是太子一方真正要用心對待的敵手。雖是如此,也不能對林海掉以輕心,於是便想到了借著稽查史書的事務絆住林海,讓平王更加無人可用才好。

夏岱言拿到名單,發現於吏員上,都是些做事認真仔細的,而朝廷征召的文士裏,並無什麼名震朝野的隱士、名士入選,到有幾個底子紮實的舉子名字,心中頗為感歎。夏岱言與林海共事了不少時日,也知林海於文字上頗有功力,所擬的詔書曾得過幾次聖上的嘉獎,絕非表麵上的默默無聞,否則聖上也不會在為平王挑選王太傅時想起他。但見林海明知是坑卻毫無怨言地跳了下去,而且認真挑選人選,並非準備敷衍了事的樣子,更覺這個年輕人甚為難得,隻可惜他被絆在了並無前途的平王身邊,不然拉到太子這邊,與自己一同做太子的助力,將來輔佐太子共創聖朝也是好事。

林海自不知夏大人內心感歎,隻是得了夏岱言的允諾後,將原本就是用來修史書的文淵閣後院仍舊辟出來做為稽查之地,帶領一班儒生和翰林院的吏員一起,對上千卷的書卷彙總規劃,依照本紀、列傳、書、表、誌,按著重要程度一一分出卷標,又依著各人的學識和筆力,分派任務。林海將三十個人分為三組,每組每人每五天上報一次進度,每十天在林海這裏彙總一次,又為防一種類別做得疲了便可能看不出來差誤,又規定每三個月各組輪換一次。林海自己則統籌全局,雖得了聖上首肯,拉來了平王殿下做總裁官,但也不能指望讓平王去細究文字,還是由林海每三日抽查一次,同時前朝的帝王本紀這樣最重要最不能出紕漏的類別,在幾位文士修訂之後,也得由林海親自一一過目才能存檔。

雖然林海目下的主要公務是稽查史書,但待詔和平王王太傅的職責也不能就此摞下,如此一來,林海自然忙得不可開交,分/身乏術,一月之中到能有大半月歇在翰林院值房的。還好賈敏和林慎身子日益好轉,且西山處方管事又的確能幹,將華棠院打理得甚為妥帖,城內林府處,內有紅菱外有金立,也都安穩,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那日他反省自身,又與景之和好,又從太醫處得了妻兒無恙的好消息,總算放下心事,轉而專心公務。林海自知史書的重要性,即使是太子一派對平王的打壓,若能讓前朝史書得以精準也是好事,於是他也打起精神,便是對著上千卷的書卷也不去頭疼,隻做了規劃,慢慢進展便是。如此,景德二十八年的冬天,直到臘月裏,林海都忙於公務,不光妻兒少見,便是徒景之所居乾清宮與他所在的文淵閣隻隔幾道宮牆,也難得見上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