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1 / 2)

第七十四章何以慰君心(中)

平王司徒逸,乃是大夏朝景德帝司徒偃第三子,母親是靜敏皇貴妃秦氏,景德三十八年年初被立為皇太子,景德三十八年六月初六即皇帝位,奉景德帝為太上皇帝,第二年改元景仁,後世通稱為景仁帝。

司徒逸立為皇太子的典禮,因著景德帝不願返回禁宮,便在西山行宮平日處理政事的治平殿外舉行,隻是為了顯示鄭重,工部不顧寒冬,將治平殿所在宮苑擴大了一倍,景德帝又將這處新宮苑重新定名為大明宮,算是符合了古禮。此後不但立皇太子的典禮在此舉行,便是景德帝傳位於景仁帝的大典,也在此處,西山的大明宮由此便與大內禁宮有了等同的地位,不再被稱為行宮,而是與大內分庭抗禮,稱為西內,成為大夏朝的定製。

雖則事起倉促,但舉朝皆知景德帝自西山大火之後一直龍體欠安,除了義忠親王司徒遙和秦王司徒迪被軟禁之外,平王和五皇子、六皇子都在行宮侍疾。大朝會因為太醫進言,隻在正旦一日接受朝賀算是舉行過一次,就連每日常朝也漸漸成了每兩日、三日才臨朝一次,隻有內閣和六部、蘭台寺長官參與的內朝訓政,還依舊照常進行。不過以往即便是皇太子司徒遙入朝多年,也很少參與內朝訓政,而這些時日中,景德帝與諸臣處理朝政,身邊多有個平王旁聽,景德帝還經常詢問平王的意見。平王從來在朝中不顯,這些日子對政事上與內閣諸臣和六部長官對話,初時還有些緊張之感,自己的建議被駁回時還能看出不滿來,但不久就神色如常,再難從麵上看出心意來。且無論說到農桑還是商事,乃至武備之事上,平王都有一番既順應景德帝又見新意的見解,不光內閣諸臣和六部長官暗中心驚,把那對平王的輕視之心漸漸丟棄,便是景德帝自己,對這個三兒子也刮目相看。

而在立皇太子的典禮之後,直到此時,內閣諸臣宿於西內的非常狀態方才解除,準其各自歸家。就在滿朝上下都以為平王成了皇太子,義忠親王和秦王被軟禁在自家王府,這下皇子們的爭鬥有了結果,朝政也該慢慢恢複正常的時候,景德帝宣布了自己要傳位於皇太子的打算。

皇太子司徒逸接連上書表示尊奉父皇,滿朝大臣也紛紛上折子請求景德帝收回成命。自然景德帝接連駁回眾人所請,嗣後聖旨三下而皇太子三讓,父子兩個把古禮的戲份做足了,方才定下了六月初六舉行傳位大典。

就在滿朝上下為這曆代少有的盛事而忙碌的時候,蘭台寺大夫林海卻上了一封折子,道是因病不能履職,請求辭官。林海是原先的平王,如今的皇太子,將來的嗣皇帝的老師,朝中若有過三皇子黨的話,林海必然是其中之一,正在三皇子如今將要登上帝位,滿朝都以為林海再曆練幾年必然可入內閣為宰輔的時候,卻要辭官!而景德帝不似以往老臣致仕的請求還要做足三請三駁的戲份,竟然也就立時準了。這其中的奧妙在幾位內閣重臣各自演繹之後,漸漸便有流言傳開:道是景德帝雖然龍體不適以致對朝政倦怠,起了傳位的心思,但畢竟君臨天下近四十年,權柄是不能全放的。當了太上皇,可以一邊不受皇位的約束,一邊還能繼續掌權,如此林海便會十分尷尬。即使林海深得景德帝的寵信,可終究是三皇子一脈,將來司徒逸繼位,他必然會夾在太上皇和嗣皇帝之間,不好做人。何況林大人自從景德三十八年開年,的確有病在身,內朝訓政蘭台寺大夫本應參加,卻因病時常缺席,選在三皇子登基前辭官,也不失為保身之計……

外間沸沸揚揚的傳言,到了林海這裏自然一絲風聲也無。自從景德三十七年西山大火之後,他每日都陪在徒景之身邊,除了本官之事,又要擔心徒景之裝病裝過了頭再引發朝堂不安,加上即使景之決定傳位給行之了,有些事情時日不到也不能讓行之知道,於是又要不讓徒行之看出端倪,加上冬日嚴寒,他心緒起伏、日夜操勞之下,竟致風邪入侵,全仗著往日裏他還算重視鍛煉而硬撐著。景德三十八年開年,他在正旦大朝會繁瑣的禮儀結束之後,內朝訓政時,又因徒景之要詢問大明宮改建事宜,因林海曾對建築之事有過進言,被工部的人當了高手,硬是拉上他一起回奏,事關景之和行之父子的大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為工部謀劃一二,好不容易熬到內閣諸臣和工部相關官員退出,他實在頂不住,竟就一頭栽倒在徒景之的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