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章(大修)(1 / 3)

第九十八章尷尬人難免尷尬事

賈環乃是榮國府二房賈政賈老爺的三公子,賈政長子賈珠早逝,膝下隻賈寶玉和賈環兩個兒子,賈寶玉不用說了,他的母親乃是賈政的正妻王氏,隻因寶玉降生之時口中銜著塊玉石,這自古未有的事情竟降臨自家,便被家人尤其是賈母視為天大的祥瑞,從小將他捧在手心裏,抓在眼麼前,乃至更將他視為家族複興的希望。加上賈寶玉自幼便顯出聰慧來,元春尚未進平王府時,就曾手把手教寶玉識字寫字,《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蒙文也是幾乎過目成誦,大了些,論詩品畫也有一番見解,有時賈政帶著他走親訪友,寶玉也是禮數周全、對答如流,得了無數誇讚。由是更讓賈母心中歡喜,甚至早早給他戴了冠,好讓他能出去見見世麵,結交好友,為將來振興家族打好基礎。

賈政也對賈寶玉寄予厚望,他做了許多年官了,便是再不通世務也有了些心得,自知自己如今身為椒房外戚,仕途不可能走得太高,而若賈母不在,這榮國府裏都會沒有自己這一房的容身之地。大房那裏,賈赦給賈璉捐了個官兒,眼看著將來或是襲爵或是隻守著祖宗產業為生罷了,而自己這邊,榮國府雖有些莊園產業,可有襲爵的大哥賈赦在,將來於自己分不了多少,自然要謀旁的出路。賈政思忖著,自己的妹夫林海,祖上也是列侯,到林海一輩卻憑著自己的才華高中探花不說,更得了巡鹽禦史的肥缺,賈政看在眼裏,想著自家若是捐官也不是不行,隻是官場上也沉浮了這麼多年了,可從沒聽過捐官的還能有作為的!由是賈政眼看著賈寶玉小時候識字背書皆有靈氣,便更督著兒子讀書,無論為自己一房還是為整個賈家,都要求上進才行。

賈寶玉在榮國府,便是眾星捧月一般,有什麼好的自然先緊著他來,可他也怪,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便讀不大進那些聖賢書,反而對內宅裏的小姐妹的事情更為上心。每日裏若能和姐姐妹妹在一起,便是讓他伏低做小,無論是調弄胭脂還是品鑒梳攏,都樂此不疲,可若是賈政召喚,便立時苦了臉,非得在賈母那裏鬧一回,實在躲不過了才去父親身邊聽訓。賈寶玉雖是內宅裏不喜讀書,甚至曾譏諷讀書求科舉的都是“祿蠹”,瘋癲之語著實不少,可倒有一樣好處,一到賈政麵前他便立時老實了,不單禮數上極規矩,便是心中不耐,可在那些來往的清客和巴結的小官麵前,也能忍住,由得他們讓自己對對子品詩詞,念幾句子曰詩雲的應付著。到底讓賈政覺得這個兒子總還是好的,雖然不喜歡讀書,但可能是年紀還小加上祖母寵著內宅護著因此有些移了性情,自己加緊督著,再讓夫人在內宅管著,讓兒子少和女孩們廝混,將來總能有所成就。加上內宅裏賈母還在,賈政更管不了,看著兒子在外邊行事還算妥當,便對賈寶玉在內宅的種種胡混睜隻眼閉隻眼地過去了。

反觀賈環,他雖是賈政老來得子,又是最受賈政寵愛的趙姨娘所出,可一來是個養在姨娘身邊的庶子,二來有了賈寶玉珠玉在前,賈環無論形容還是讀書上的靈氣,乃至說話的禮數上都實在比不上,在榮國府裏便實在有些尷尬。

賈環出生後,賈政又得了個兒子,一開始自然是高興的,那時王夫人十分大度,說探春既養在自己身邊,體恤趙姨娘孤單,讓賈環跟著自己親娘也是好的。賈政聽著連連點頭,隻覺夫人賢德,不似有些同僚家裏妻妾為了子嗣打鬧,心下甚慰。可歎賈政於內宅之事上迂腐之極,看著趙姨娘知道賈環能養在自己身邊後,竟是又哭又笑的鬧了半晌,聽意思居然是不樂意把哥兒養在自己身邊,由是嫌棄她圖清閑竟連兒子都不想要,還把趙姨娘罵了一頓,究竟讓她抱著賈環去給王夫人磕頭,好好謝謝夫人的恩典!

此後賈政依舊日日呆在外邊,或是去工部做事,或是與清客們閑談,內宅裏的事情有了老母和夫人,他更成了甩手掌櫃。有時賈政想起賈環來,總得經過王夫人的手,弄得賈政見到的賈環要麼是睡眼惺忪還沒睡醒,要麼是玩得灰頭土臉不成個體統的時候被拎過來,總不成個樣子,心裏便十分惱火,對三兒子多是橫眉立目的模樣。

且賈環長大了些要讀書的時候,賈政自己自然是想不到的,王夫人不提,趙姨娘又不識字,她從小為奴為婢地侍奉於內宅,並沒什麼見識可言,每日裏隻想著如何讓賈政在自己這裏多留些時辰,又總是各色事情上心,今兒想著這個月的月錢怎麼慢了兩天,明兒想著自己身邊就這麼幾個小丫頭,賈環好歹也是三爺,怎麼就不能和賈寶玉一樣大小丫鬟地伺候著呢,後兒想著賈環的份例我得好好收著將來給兒子攢梯己,至於賈環的將來到底該是個什麼樣子,她可實在想不出來……

賈環的親姐姐探春被拘在嫡母身邊,她便是心裏想著也是有心無力,更不能像當日元春一般手把手地教他。卻還是探春有心,撿了個賈母和孫子孫女一起玩得高興的時候,讓迎春去和老祖宗閑談,從賈寶玉這幾日讀什麼書問起來,到底提醒了賈母還有個孫子到了開蒙的時候了。由是賈母發了話,賈環好歹能去家塾裏上學讀書了,到讓趙姨娘喜出望外了幾日。

自從賈環上學後,王夫人忽然對這個庶子關心起來,時常把他叫過來考察他的功課,更以為長輩祈福、磨礪心誌、練習書道為名,不時讓賈環抄些佛經,這般對庶子的疼愛,更得了上下人等不少的讚譽。而賈政那邊,知道兒子上學了,有時便把賈寶玉和賈環一道帶出來供清客們品評,可賈環才讀了幾天書,哪裏比得上賈寶玉能說會道的才情?他的笨拙更顯出了賈寶玉的好來不說,往往還少不了賈政的訓斥責罵。時日一長,賈環一聽要見賈政,比賈寶玉更害怕,到了賈政麵前,便是會的書也忘光了,更不敢放開說話,如是往複,讓賈政對這個兒子很失望,漸漸竟不怎麼找他了。倒是有幾個承過王夫人情的清客,往往提醒賈二老爺,您家裏還有個環三爺,好讓賈環出來陪襯賈寶玉。

榮國府下仆極多,更有不少幾輩子都侍奉在賈府的老家人,多有看人下菜碟的,趙姨娘本就是家生子抬舉上來的,雖是個受寵的,得人叫一聲姨娘,可也是個沒脫籍的賤妾,哪天被發賣了都不能言語的;賈環養在她身邊,地位很是尷尬,他雖是正經的二房三爺,可除了幾個趙家的親戚和王夫人身邊幾個和趙姨娘好的丫頭,滿府裏竟再找不出什麼好好對待這母子兩個的人來。如是下人們遠著,又兼趙姨娘行事談吐上不得台麵,從賈母到王夫人也都瞧不上她,連帶著養在她身邊的賈環也跟著被人輕賤。

賈環從小就這麼長著,他有時心氣上來,也想拿出三爺的款兒來,卻沒什麼人理會,時日長了也就有些認命。他本來也不喜歡讀書,有時賈寶玉鬧著不肯讀書,王夫人也就不讓賈環去上學,他正好可以躲懶,各色事務上,人家輕賤他,他也不怎麼在意。隻是趙姨娘那裏,因著賈環終究是府裏的正經主子,有些自己不好說的做的,就時常讓賈環出頭做這做那,賈環並不笨,他心裏覺得姨娘越是折騰越得不著好,可一來年紀還小不怎麼會說話,二來生恩加上養恩,便是趙姨娘再怎麼粗鄙,全天下都欠他的,唯獨趙姨娘不欠他,便隻好由著趙姨娘擺弄。

卻是賈環也不愧是賈寶玉的弟弟,亦或是佛經抄多了的緣故,雖不似寶玉那樣把除了幾本聖人書之外古往今來的書本全數罵了,卻也有幾分癡意。那時賈環方才去上學,賈代儒領著弟子們拜聖人,賈環聽聞聖人的後代就住在聖人的老家,世世代代都被皇帝封為衍聖公,他癡意上來,心裏就以為聖人的後代自然世世代代也都是聖人的,似我這等姨娘生的後代,自然不能和太太的兒子去比什麼。後來在學裏,他見了那些也掛著個“賈”姓的同宗卻缺衣少食的樣子,更有些因著和賈府有些瓜葛便打破頭皮把孩子送來的人家,有的隻一個破書包,連筆墨都得用學裏的,更無什麼隨從跟班的噓寒問暖,又想著自己雖不能和寶二爺比大小跟班十幾個,好歹也有幾個長隨,日常用度上二嫂子再是克扣,可終究也隻是晚兩日,並不曾真的短了自己的,竟讓他小小年紀就生出些“我也就是這個命了”的感慨來。

總算賈環畢竟年紀還小,性情未定,加上住在趙姨娘那裏,周遭總是亂聲嘈雜,這些有的沒的也就在心裏打個彎兒,還沒來得及細思,往往就被趙姨娘的高聲喝罵低聲埋怨給弄沒影兒了,轉眼又是那個到處搗亂、上不得台麵的小凍貓子。

探春和賈環雖是同一個姨娘的肚子裏生出來的,可她生下來就被抱到王夫人身邊,和趙姨娘實在沒什麼情分,她長得又好,又從小就會察言觀色,更兼伶牙俐齒,不但得了王夫人的寵愛,就是賈母那裏也對她青眼有加。下人們嚼舌根時也有議論,都道隻可惜三姑娘是個姨娘生的,不然隻怕就和當年大姑娘一樣好命了雲雲,有時被探春聽了幾句去,不免在屋裏暗自灑幾滴眼淚。

探春年紀雖小,卻極有見識,她自知自己是必得要奉承嫡母的,趙姨娘也就罷了,有時候拉著她要死要活的她也管不了,可賈環畢竟是個爺們,將來總要有個出路。對這個弟弟,探春心裏還是惦記的,往日裏賈環偶爾摸過來找探春要個小玩意兒什麼的,探春暗地裏偷偷能給也就給了。

卻是自從黛玉和英蓮來得賈府,和迎春、探春一道起居,有時賈環過來,看了他東摸西蹭見了什麼都覺得好的可憐樣兒,便拿些東西送給他。黛玉和英蓮是賈母身邊的紅人,又是客居的,賈府的規矩不好用到她們身上,就是王夫人那裏也不好去說什麼,到是讓探春心裏對黛玉和英蓮深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