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補完)(1 / 3)

第一百一十五章門庭散寶玉理家難波瀾起甄府抄檢亂

甄家累世大族,雖曆經幾代皇帝整治,但因總能有一兩個有能為的子弟冒出頭來,便一直維持著老世家的體麵。甄家到了甄應嘉這一輩,他和堂兄弟甄應德同為景德帝的伴讀,後來甄應德深得信任,為皇帝操持內務府在南邊的各色事務,隻可惜天不假年,還不曾留下一兒半女就撒手西歸,讓甄家從此沒了內務府的差事。而甄應嘉比起甄應德,更得景德帝信重,執掌揚州鹽政和江南官場稽查多年,端的是個人物。

由是甄應嘉的喪禮,在金陵城裏也算是數得著的場麵了。

隻是喪禮還好說,甄寶玉在遠路趕回來的哥哥和叔叔們的幫襯下,又有各項定儀,終究把甄應嘉風光大葬了。喪禮過後,甄寶玉還沉浸在哀痛之中的時候,他的哥哥們已經遵照父親的遺願,各自帶著幾大箱東西各回各家去了。可他的那個叔叔,甄家二爺,卻道侄子究竟年紀還小,雖是哥哥留了些人手,總歸還是需要自己提點的,便賴在金陵不肯走。

甄寶玉自己自從掌家以來,深覺各種頭疼,他母親常年臥床,本就隻剩半口氣,如今死了丈夫,更是病上加病,根本不能理事,而哥哥們既已分家單過,也沒有讓嫂子來打理的道理。甄應嘉的喪禮上,每日裏這處報名冊要紮棚子,那處遞單子要買白布,一忽兒供奉的瓜果香油不夠了,一忽兒派出去接待的人不夠格被人家罵回來得趕緊換個大管家出去迎奉之類,竟是讓他片刻不得閑,莫說以往那些閑情逸致了,就是對老父之死的悲痛之意都被衝淡了許多,往往他在靈前跪不上半刻,眼淚還沒掉下幾滴呢,就有人湊過來請示,讓他煩不勝煩卻也無法可施。

總算有個甄英蓮在,為甄寶玉分擔了不少事務。英蓮以往在林府之時,處處都和黛玉一樣,不過她自己自甘下仆,便對黛玉的事務很是留心,竟比一直跟在黛玉身邊的王嬤嬤還要上心。王嬤嬤是個有心人,她見英蓮行事有分寸,又知英蓮底細,便也好好教導英蓮,由此時日長了,到讓英蓮對細務的打理上也算有些心得。此番甄家大喪,她初時也是手忙腳亂,不過總算她身邊的人手都是能幹的,加上見甄寶玉撐不起來,也隻好當自己真是寶玉的姐姐,與甄寶玉一起勉力而為。

甄寶玉本就對姐妹上心,他與英蓮雖是相處得少,但一來是甄應嘉臨終之時隻有他和英蓮在床頭侍奉,二來甄應嘉死後也隻有英蓮能為他真正幫上忙,因此時日雖不長,內心卻已將英蓮當成了倚靠。管家之事上,凡有人請示,他隻有一句:“姑娘那裏怎麼說的?”若英蓮已經有了處分,他便展眉道:“那就按著姑娘的意思辦就是。”若是先報到他這裏,還沒和英蓮那裏說,他便皺眉道:“還不去問問姑娘的意思?在我這裏混說什麼?”

甄家家大業大,甄應嘉所任官職又是事務繁忙的,因此他府上的門客不少,即使甄應嘉丁憂後散了些,也還剩了一兩個忠心的不肯離去。其中便有個叫施務的一直幫襯內宅事務,他見甄寶玉並不肯安心學習世務,反而將事情都推給甄小姑娘,便很是著急。施務雖不知英蓮真正身世,但他從甄應嘉初為鹽政便跟隨其左右,對甄應嘉了結甚深,他深知英蓮絕不是甄應嘉親女,自道自己得了甄應嘉的恩惠,不能不以國士回報,便一力要勸誡甄寶玉。

一日他尋了個英蓮理事甄寶玉單獨在靈前的機會,去找甄寶玉,隻道少爺還要糊塗到幾時?姑娘再好,也是要離家嫁人的,將來姑娘出了閣,少爺還要倚靠何人?莫忘了現在甄家本支從主子到奴才幾百口子人都要倚靠少爺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