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王進升黨王科袁紅森張忙趁
縣長郭永峰(12月離任)
代縣長薛楠(12月任職)
副縣長宋曉彤趙少鋒韋紅革楊建囤杜俊華張銀倉
屈三成張存年李紅偉
縣政協主席安忠坤
副主席楊仲斌王鵬毅李長宏楊培忠毛豐蓮
【經濟概況】2010年,澄城縣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形成光伏新能源、煤電鋁、涉農加工三大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03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23.82億元,增長26.3%;第三產業增加值14.31億元,增長10.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生產總值的24%、47%和2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751元,增長17.3%;農民人均純收入3936元,增長20.3%。
【農業和農村經濟】糧食生產克服低溫幹旱等災害天氣影響,總產21.2萬噸,比上年增長16.6%。蘋果、生豬、經濟林、勞務輸出四大特色產業增勢強勁。蘋果產業大力推廣四大優果關鍵技術,加大有機蘋果示範認證,全縣果園麵積發展到2.9萬公頃,總產量29.29萬噸,增長2.27%。圍繞“百萬頭生豬大縣”發展目標,不斷落實政策、資金和項目,全麵加快養殖示範村和規模養殖場建設,全縣生豬存欄和出欄分別達到55萬頭和61.5萬頭,全省百萬頭生豬大縣現場會在澄城縣召開。全年新增核桃、花椒、柿子等經濟林麵積2000公頃,新發展設施農業133公頃。完成勞務培訓4.3萬人,在外務工人員達到7.8萬人次。農業產業化進程持續推進,涉農加工集群迅速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80家,新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29個,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鋪設改造縣鄉村道路108公裏,硬化巷道120公裏,新建沼氣池2000口,改造中低產田866公頃,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裏,綠化造林2730公頃,完成永內、勝利等5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了惠及3.8萬人的安全飲水工程,完成27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任務。2010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69億元,較上年增長32.3%。
【工業經濟】不斷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工業經濟逐步走出金融危機影響,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順昌焦化、金元鋁業、勁星棉業、龍首油脂等一批骨幹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產品開發,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7戶,累計達到32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06億元,比上年增長62.46%,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工業園區圍繞產業升級、基礎設施配套和招商引資,積極開展二次創業,促進了工業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工業園區秦202線路段改線完工,110千伏鎮基變電站建成投用。先後引進華鑫鋁型材、鑫合酒店及物流、陝西彙豐、華秦鑄造等多個項目入園落戶,產業集聚程度不斷增強,以光伏太陽能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和以煤電鋁一體化開發為基礎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加速形成。園區工業總產值28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7.65%。全民創業活動深入開展,中小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年新增非公有製企業232戶,發展十小項目經營戶4356戶,非公有製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招商引資】全年先後組織開展小分隊叩門招商活動15次,成功舉辦澄城昆明招商推介會,澄城杭州優勢產業推介會,組織參加第十四屆西洽會的各類投資促進活動32場次,接待客商100餘名,全縣共簽訂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6個,合同總金額67.06億元,19個項目開工建設,到位資金7.67億元;續建項目17個,到位資金17.23億元。全年實際到位資金24.8539億元,完成市上下達任務的127.46%,省際聯合項目到位資金16.9854億元,完成市上下達任務的124.44%。項目開工履約率達到73.08%。全年共爭取農業、交通、城建、社會事業等方麵的中、省投資9.96億元。
【項目建設】繼續實行縣級領導包聯重大項目責任製和“五個一”工作機製,不斷強化督察檢查,積極協調解決問題,有力的促進了項目建設快速進展。全縣確定的16個市縣重點項目,總投資216.5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5.37億元,實際完成投資33.1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30.8%。
【全民創業】製定出台了《鼓勵發展十小創業項目20條優惠政策》和《關於深化全民創業全麵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意見》。馮原鎮農產品加工貿易區、莊頭鄉建材食品區、交道鎮休閑觀光農業區、雷家窪鄉工業區、劉家窪鄉生豬養殖區等各具特色的14個鄉鎮創業園區累計入駐企業130餘戶,完成投資4.5億元,韋莊鎮創業促就業示範園區暨澄城縣農民工創業聚集區被列為全國五個農民工創業示範園之一。鼓勵群眾集中發展“三來一加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定做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創業項目和土布、刺繡、食品等小加工、小手工、小製作等“十小”項目。14個村級聚集區初具規模,23戶十小項目實現了企業化運營,初步形成“縣有園區、鄉有創業園、村有聚集區”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