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主駕臨(2)(2 / 3)

“好,好,好,我會盡快給你一個結果,讓你看看我使用的哪一種分析法,好嗎?請你耐心等待,哦,對了,還有,做好你該做的。”

“我從來不會需要別人提醒我該做什麼。”林格說完意味深長地看了林寶晨一眼。這分明是一種暗示。

林寶晨不屑地用鼻子噴出兩股氣,把臉轉向一邊。

林格笑道:“我說的是事實。關於半城先生的任務的報告已經差不多了,還有一些細節我要想清楚,但不會影響到調查結果。上次在家裏我跟你說的那些是報告中的一小部分,其餘的部分我都記在腦子裏了。現在我就可以說給你聽,我可以保證,一字不差,想聽嗎?”

“不想也得想啊,否則你費這麼大心思不是冤枉了?”

“對,我就是這麼想的。”

林格開心地大笑起來,林寶晨也笑,他看著林格清亮的眸子和嘴唇彎曲的弧度,眼前突然閃出久違的林格小時候的俊秀麵龐。

“好,我開始說了。”林格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不客氣地說,“中國曆史上傳說的傳國璽,就是秦始皇用和氏璧製造出來的皇璽,由丞相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玉工孫壽親手雕刻在上麵。從此,傳國璽經過好幾次失蹤和再現,大致的情況的是這樣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到達洞庭湘山,突然刮起了大風大浪,龍舟險些被擊沉,秦始皇急忙把傳國璽拋進水中,鎮住風浪。這是第一次失蹤。

八個月後,秦國使者路過華陰平舒道,遇到一個人,這人把投進水中的傳國玉璽又歸還秦王。秦始皇死後,秦朝迅速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行軍到灞上,秦王子嬰早早地等在鹹陽東麵的積道亭,將秦王室的傳國璽獻給劉邦,傳國璽在這個時候被改名為‘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奪權。那時候的皇帝太小,才兩歲,所以傳國璽一直由孝元太後掌管,這孝元太後是王莽的姑母,王莽派人襲擊王宮時,孝元太後一氣之下把傳國璽摔在地上,摔碎了一角,後來用黃金補上。王莽死後,傳國璽幾番輾轉,落入劉秀手裏。東漢末年,宦官作亂,漢少帝逃出宮,一不小心把玉璽遺失。這是第二次失蹤。

傳國璽再次出現是在孫堅攻進洛陽時,由於當時傳國璽已經缺了一角,缺的地方鑲著黃金,所以十分好認。晉統一三國後,傳國璽自然就進了司馬炎的口袋。可是晉代在晉懷帝期間,傳國璽被少數民族奪去,造成四十二年的時間內皇帝沒有玉璽,沒有玉璽的皇帝被稱為‘白板天子’,這件事情在《太平禦覽》和《南齊書》裏都有記載。

之後隋朝建立,但是也同秦朝一樣,兩世而亡,蕭太後帶著太子又把傳國璽帶進大漠。多年之後,蕭太後和太子又回到中原,但是當時已經是唐朝貞觀年間,蕭太後就把傳國璽獻給了唐太宗李世民。三百年後,後唐皇帝李從珂懷揣傳國璽登上玄武樓,洛陽被契丹人攻陷,李從珂*而死,傳國璽第三次失蹤。

從李從珂*後一直到北宋初,都一直沒有再出現傳國璽的消息。宋哲宗年間,鹹陽有人挖掘出來一塊寶印,經過宮廷確認,被認為是秦製傳國璽。後來金人把宋徽宗、宋欽宗俘虜去的時候,也把傳國璽帶到漠北。蒙古人從漠北踏進中原,建立元朝,丞相伯顏得到傳國玉璽,此後元順帝北逃,傳國璽也徹底失去了蹤影。故事似乎到這裏就完了,但是如果嚴冬的話是真的,那麼傳國璽的故事就沒完,幾千年來的謎團還要延續下去。”

“你差不多是一部活的史書了。”林寶晨笑說,“可是你今天說的和那天我再你本子上看到的似乎有些出入呢。”

“那時候和現在又怎麼能比?”林格隻是短暫地一瞬間顯出得意的神情,然後立即又皺起眉來,“現在又能怎樣呢?把整個中華五千年曆史擺在我麵前也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怎麼?”

“我不是跟你說過嗎,還有一點點想不通。你聽迷糊沒有?沒有的話再聽聽我接下來的想法怎麼樣?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洗耳恭聽。”林寶晨說,“既然開了個頭就讓你虛榮到底。”

“這可不是虛榮不虛榮的事,我為這個傷透了腦筋。嚴冬的信裏寫了些什麼你還記得吧?”

“大概記得。”

“那就好,讓我想想,接下來的故事該從哪裏說起……”

“不如說說‘紅崖天書’是怎麼回事。”林寶晨說,“從那天你提到了它,我就一直吊著胃口,今天你就解了我的饞吧。”

“對了,‘紅崖天書’確實是個好的突破口。我沒法向你解釋我是怎麼選擇了它,因為我也說不清,也許這就是半城先生說的‘運氣’。‘紅崖天書’對我有很大的誘惑力,我很早之前就開始注意它,想到它也是很自然的了。近來,已經有些學者確認‘紅崖天書’的就是漢字。我在圖書館裏看到過一篇最新的論文,其中寫道,‘紅崖天書’誕生於1406年左右,內容是明初的建文帝朱允文所頒布的一道詔書——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詔檄。”

“1406年?正史記載,朱棣早在1402年就即位稱帝,朱元璋皇孫朱允文歿於靖難之役。他怎會在四年後出現在貴州,並且發布這麼奇怪的詔文?”

“你知道,朱棣稱帝後,有關朱允文並沒有死的傳聞到處都是,這些難道全是道聽途說?”

“好吧,就算朱允文沒有在靖難之役中葬身,他怎麼能夠逃脫南京城,遁入西南邊疆?不用你說我也知道,永樂皇帝派遣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有很多錦衣衛,傳言說這就是衝著尋找建文帝的目的去的,看來你也這麼認為了?”

“為什麼不能這麼認為?你倒是說出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來啊。這原本是曆史上一大懸案,但是我現在已經確信,建文帝朱允文是真的沒有死於靖難之役,證據就是嚴冬手中的傳國璽。《明太祖實錄》中有記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進南京皇宮時,看到的僅是一片火海,火後,太監們在灰燼中隻找到了馬皇後和太子朱文奎的屍骨,並沒有朱允文的遺骸。雖然朱棣向天下人宣布建文帝*而死,但是卻沒有人知道朱允文的墳墓在什麼地方。這不奇怪嗎?這些我們討論來討論去也沒什麼意義,關鍵是在那場大火裏,失蹤的不僅僅是建文帝,還有一件重要的東西——皇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