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千字文》對夏代以前(1)(1 / 3)

重大史實的高度歸納概括

梁武帝蕭衍的文學侍從周興嗣用十六個字,將我國曆史上,夏以前的重大事件,給歸納概括出來,叫做“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所謂“始製文字”,是指:傳說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領袖,或曰“酋長”,即黃帝下令由他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從此不再用結繩記事了,中國曆史有文字性的記載。正因為有了文字,前人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才得以代代相傳,從而推動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文化等迅速向前發展。顯然,“始製文字”具有重要曆史意義。

“乃服衣裳”,同“始製文字”一樣,亦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因為上古時期,人們沒有衣裳穿,夏天樹葉遮羞,冬天披獸皮禦寒。但是到了黃帝統治的時期,相傳由黃帝的妻子——一嫘祖發明養蠶的方法,人們才有了衣裳穿。 (見《史記·五帝本紀)

所謂“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是指:原始社會,帝位繼承實行的是推賢舉能的禪讓製,如唐堯把帝位讓給了虞舜,後來虞舜又把帝位讓給了夏禹;夏禹後,從繼承便改“禪讓製”為“王位世襲”了。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這十六個字,對發生在原始社會的重大事情做了高度的概括,言簡意賅。

下麵接著將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內容相關的幾篇雜文,以幾個引伸篇的形式,分別進行敘述一下,有助於對“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這十六字文句內容和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一、“始製文字”與中國漢字的由來

蒼頡造字。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所以,中國的漢字,始被簡要稱做為古文。那麼,何謂古文呢?在宋時李日方等人奉宋太宗(趙光義)的命令集體編纂的大型類書之一的《太平廣記》裏,作了高度概括認識性的指出:“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日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

那麼,蒼頡為何許人呢?

相傳,為我國原始社會時期黃帝的文官,名為倉頡,亦作蒼頡,是中國漢字,即古文字(或簡稱古文)或日古漢字的創造者。如古書《荀子·解蔽》中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一]也。”所以,我國曆史學家們論斷:相傳的倉頡,則是中國古代比較最早整理文字的一位典型代表人物。因為倉頡整理文字,為原始社會時期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麵,對推動交流生產經驗,與開展社會文化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皆開辟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因倉頡整理文字,對人類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逐漸演變成為人們將原始社會時期出現的一些文字,即最初的古文漢字,都歸納總結為並又逐漸被宣揚成是倉頡造字。

其實怎樣呢?從實質上來說,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逐漸出現的一些各種各樣的最初古文字。而這些古文字,自然是屬於勞動者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根據實際需要,不斷總結積累,而逐漸發明創造出米的。

然而,自古傳說中的倉頡,他隻不過是屬於善於將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等各方麵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發明的一些文字,進行搜集和加工整理,並逐漸被社會上較普遍使用而矣。

中國的古文字甲骨文,是怎樣出現的呢?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等各方麵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人們逐漸統一了認識,即將奴隸社會時期——商周時代出現的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名曰甲骨文(亦稱作契文、卜辭、龜甲文、殷虛文字等)。

在中國來說,甲骨文則是屬於最古老的漢字,或日古文字,或日古文等。那麼,中國這種比較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怎樣出現的呢?

簡要說來,就是在科學不發達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商周時代,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等各方麵的實踐活動中,人們皆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如商周王出征討伐,或者打獵出行,或者對農業生產上的年景好壞,以及生、老、病、死等等,都要進行占卜。

所謂占卜,占,就是占卦,卜,就是問事。在原始和奴隸科學不發達的社會時期,人們通過占卜,向神靈詢問吉凶,祈求保佑。而占卜的方法,就是在烏龜的殼或牛的肩胛骨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鑽成小孔,然後用火烘烤。經過用火烘烤後,不論是烏龜的甲殼,還是牛的肩胛骨被鑿或鑽過的地方,就會出現裂紋。而掌管占卜的巫史,根據顯現出來的裂紋,來進行判斷吉凶。經過占卜後,人們將所要詢問的事情,刻在烏龜的甲殼上,或者刻在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在生活中,人們就逐漸出現將詢問事情的記錄文字,從龜甲和獸骨各取一字,統一名曰甲骨文。

甲骨文稍後的金文,即鍾鼎文,則是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其特征與商代時期的甲骨文相近似。

至周代時(指西周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等各方麵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金文得到比較相當快的發展。其突出的表現,則是不僅字體逐漸齊整,而且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銘辭字數亦逐漸增多,有將近500字左右,多用於祀典、錫[賜]命、征伐、契約等有關的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