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火卷:黃土風物(1)(2 / 3)

拍完玉樹含煙,又緊趕路程。沿途不斷見到結婚的隊伍,今天似乎是個好日子。

但婚嫁題材已被人拍濫,對我們已失去吸引力。在青陽岔旁的大理河畔,看到一位牧羊老漢趕著羊群過冰河。那些謹小慎微的羊們畏冰不前,老漢便鏟起土塊趨打頭羊。於是領導帶頭,其餘尾隨,排起隊兒向前走。這是難遇的陝北冬日生活場景,照相機又響成一片。

下午三時駛進綏德城,尋找蒙恬墓,沒看到標誌牌子。經過幾番打問,才在綏德中學校園後邊瞧見一個偌大的土堆。蒙恬墓沒經過維修,原是當年將士們一人一袍土壘起來的。與其他陵園相比,駐邊名將蒙恬的歸宿處未免有些蒼涼。蒼涼的讓人無法按動相機的快門,但卻攝入了我心靈的鏡頭。

又在綏德城邊一個山頭上拍攝了比較整齊的扶蘇陵園,我們掉頭北上,昏鴉歸巢的時候,住進米脂賓館。

正月十二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可是在縣城裏沒有看到幾個漂亮的婆姨,盡管大家睜圓的眼睛像探照燈般地掃射,也沒發現比較中意的目標。我隨便編了幾句順口溜:“米脂婆姨美名傳,誘來多少攝影漢;要問靚妹那去了,去見外邊大世麵。”的確,近年來不斷地有外地單位來米脂招收演員或者服務員,聽說去外地打工的不少於兩萬名,所以愛拍美女的男人自然會失望。

然而中午在李自成行宮拍照時,我們意外地發現後殿有一個《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覽》,從那一幀幀照片上,可以看出米脂婆姨的風采。還有一段段文字介紹,使我們的認識由表層地向往升華為理性的崇敬。

距縣城18公裏的楊家溝是毛澤東曾經住過的地方,上午我們驅車前往的途中,遇到一支扭秧歌的隊伍。大約幾十位陝北小夥子和姑娘臉著淡妝,身穿黃衣紅服,手執花傘綠扇,從黃土山上的龍王廟走下來,邊行邊扭,隊伍隨山路彎曲變化,好看極了。6台相機同時啟動,秧歌隊伍在鏡頭前扭得更起勁兒。後來聽一位老者講,他們是邊走邊沿門子(拜年的意思),邊召集人,中午到鄉政府時,龐大的秧歌隊伍要進行春節表演。

楊家溝雖處一個偏僻的山懷裏,但風水不同尋常。它四麵是高聳的大山,溝底是密集的莊戶,全村子1000多戶人。毛澤東舊居在坡頂,門前有一個向南突出的山包叫觀星台,站在那兒了解遠景,氣勢不凡。想當年這塊地方,曾給毛澤東增添了不少豪情和詩意吧。

半下午時分轉往佳縣,途中烏鎮的民居頗有特點。臨近黃河邊的時候,山勢起伏變化令人目不暇接,遠望層層梯田積著薄雪,明暗對比增加了美感,因此又留住了人的腳步。終於在下午5時趕到佳縣縣城,可太陽已轉到山後,香爐寺被遮在陰暗中。拍照已太遲,但大家可以熟悉一下環境,選一選位置。小分隊中王麗是惟一的女士,可玩起命來比男人還凶。她邊退邊瞄,退到懸崖上一堵土牆前沒了退路。土牆雖然不高,但上麵栽著玻璃瓶碴子,看來主人是有意不讓人通過。王麗在老陳的幫助下爬上牆頭,站在頂端連歎好位置、好位置。老陳急呼:危險,快下來。王女士隻好跳下來,但笑著說:明兒早上咱們翻到牆那邊去,這才是人少到的拍攝位置。老陳為之感動,出主意說:咱明早從招待所偷一條凳子出來墊腳。

正月十三

每天早晨,李會長總是最先醒來,急急地叫起大家快出發。拍香爐寺更要趕第一縷陽光,大家天沒明就來到黃河邊做準備。有人站在嶺頭,有人爬上住家戶的房頂,王麗和老陳翻過玻璃碴牆,來到裏邊的一塊空地。伸頭一瞧,位置絕佳,既能看到遠方起伏的黃土山巒,又能看到腳下的黃河拐彎,香爐寺那與大山斷離處的空隙也曆曆在目。

架起相機靜候。淩晨7點36分,太陽從黃河對岸山西的嶺頭上露出笑臉,照亮陝西的山山水水。香爐寺的奇景被攝影人通過長鏡頭、中焦距定格在膠片上。

後來,大家都發現玻璃碴牆內是最佳位置,紛紛過來一試。李會長笑著說:這戶人家不會做生意,牆能把人擋住嗎?不如拆掉障礙,支起遮陽篷,搞個收費的觀景台。大家連稱好主意,不愧是胸有韜略的會長,但不知陝北人能否接受這個充滿市場經濟的味道的建議。

回縣招待所吃了早飯(其實已近中午),乘車前往白雲山。白雲道觀是個大景點,我們山上山下忙活了兩個小時,結束後想沿著黃河去木頭峪,可車行半途一看時間不夠,又折回來駛向去榆林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