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婦接下去嚎道:“你們家老太爺,死在山頭上啦!頭都鑿下來啦!你去認認是不是他!”
王家媳婦眼前一黑、腿一軟,也坐在了地上,沾了一身灰泥。
王詹事殉鄉之事,過了很久,才傳進京城,崔珩立刻下令表彰。
表彰的實惠暫時是到不了錦城的,但下這個命令,總是個姿態。
其實崔珩盼的不是某個人殉鄉的消息,而是南邊諸城的消息。可惜那些城裏的衙門官方信件總是過不來,隻有些紛紛繁繁、口耳相傳而來的消息,人嘴兩張皮,未必做得了準。
有人說那些城還在堅守、有人說它們也已經被攻破。有些很恐怖的城破細節,被傳得很熱火。
西戎其實沒能打下那些城。中原畢竟太大了,像一頭大象。西戎就算是一條再粗大的蛇,也沒法兒一口吞下去,隻能慢慢截成一塊塊的。
那些城池,盡管沒能打下,西戎逼得它們閉門自守,再把大路消息渠道掐斷,官方信件出不來,它們與京城失去了聯係。小道消息掐不那麼死,總有些人把那些城池的實際消息帶出來,卻也不怕,西戎自然可以散布其他的虛假消息,把這些真實消息混淆過去。
同樣的把戲,崔珩也玩過,就在抹黑唐家的時候,傳些各種故事,讓老百姓都信以為真。唐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形像,就非常可憐又可笑了。
如今西戎依樣畫葫蘆,南邊各城池在皇帝的眼裏就像霧裏的孤島,幾乎已經從手裏失去了。
這種情況給人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幸虧還有雲劍鎮守的北方在,是大家的精神安全寄托。
西戎傳的流言,則一道比一道嚇人,其中最恐怖的當屬餘秋山謀反。
這道流言也是看起來最真實可靠的一條。
誰讓“知德寶藏”事件成為中原動亂的催化劑呢?盜寶的神秘人物據說就是餘秋山指使,其中還有魔汲的影子,編得跟真的一樣。江湖上都信以為真。朝廷的密探聽說了,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秘密,也當真事上報了。上麵一層一層,都嚇得目瞪口呆,並且深信不疑。
餘秋山也聽說了,同樣嚇得目瞪口呆:喂!他把親生兒子,嫡長子啊,都親手燒死了!就為著向皇帝表忠心!為這事兒害得他夫妻反目,以至於他要避到老家去。從根源上說起都是為了皇家……怎麼變成了他假裝殺兒子,其實跟魔汲後人勾結,盜藏寶圖,想起出寶藏,占山為王什麼的……這不對啊!
他派人去京城鳴冤表忠心。路上不知遇到了什麼困難,也沒回信到餘秋山這裏。餘秋山想著這樣不行。他打算著自己進京去表忠心,這時候也沒法子先上表、等皇上允許、再起身了。他隻好主動一點出發。
路上既不太平,他當然不能一個人走,就帶上了子弟兵,一路見到反賊可以打,也算是勤王嘛!
消息一傳出去就走樣了:餘老將軍帶著一隊人馬殺奔京城,路上鬼擋殺鬼佛擋殺佛……
這是去逼宮的呢還是去造反的呢?
有些江湖人物就樂了,主動過來投誠:老將軍拿到寶藏了?要自己作皇帝了?帶上我帶上我!我不跟您搶寶藏。我隻要跟著您混就好。您吃肉,我喝湯嘛!
餘秋山二話不說,挑之於馬下,斬之於刀下。
他本質上來說是個很忠烈的武將。
還有些江湖人物比他還要忠烈,攔路跳出來:呔!你圖謀不軌!看我替天行道,殺了你!
餘秋山試圖好聲好氣解釋:我是勤王的,我也沒藏寶圖。我是被冤枉的。
人家不信:誰冤枉的你?為什麼要冤枉你?你是清白的你有證據嗎?
餘秋山無言以對——他哪知道是誰為什麼要冤枉他?他到哪兒找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那所謂的藏寶圖?
人家叫道:呔!老賊心虛了吧?吃我一劍!
餘秋山隻好繼續斬他們於刀下。
這麼一路進京,披荊斬棘、血雨紛飛,動靜可大了。真是換誰作皇帝聽了都要膽戰心驚。
崔珩在京郊,覺得還不放心。有棟勳將軍守護還是不放心。他打算把謝雲劍也叫回京來,跟棟勳一起,作二虎護龍之局。
餘夫人據實而諫:謝雲劍在京北,對胡人及關外土匪有極強的震懾作用,叫回京中,那北方一塊幾乎可以放棄了。唇亡齒寒。北方土地不穩,京師也保不住。武將之所以稱為虎,又是要有山頭依托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將星手裏沒土地,再將星也沒用,單槍匹馬,能護得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