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勸進表(1 / 2)

自從分裂割據的時代結束,政權更替形式基本從諸侯爭霸轉為一朝取代另一朝之後,其實議賓的製度也名存實亡了。而雲劍還願意遵古禮,二皇子覺得很欣慰。

回頭他一想:咦,“議賓”是給皇室親屬的,又不是給前皇帝本人的?前皇帝本人還是應該哢嚓掉的呀?

看來雲劍真是太仁慈了!肯把議賓的待遇擴張給前皇帝本人呢!真是古聖賢君無以過之。二皇子覺得自己真比不上雲劍。

其實雲劍此舉另有深意,又非二皇子所知。

二皇子要等半年以後才能知道。

半年以後,雲劍不但平定了兩河流域,把西戎趕回了邊陲,而且北胡始終未敢南下侵擾。時機成熟了,他終於“打下了水佐崗”,把太後等貴人們都解救出來。原來那“強盜”隻是虛張聲勢,並沒有真的殺掉這些貴人們。太後等人很感謝雲劍,商量著把崔珩留下來的皇位禪讓給雲劍算了。

——咦,是崔珩留下來的皇位,不是二皇子留下來的皇位?

對了!這就是智囊團給雲劍出的主意。要知道新君踐祚,最困難的就是正名份了。比較方便的是先朝末君昏庸殘暴不堪,盡失民心。有個人救萬民於水火,推翻暴政,建立新政,百姓們高興得都嚎啕了。這時候,名份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問題是大陵末期,百姓們受的苦,基本上不是天災、就是兵禍。崔家皇朝救災、抗敵,處置得還是可以的。百姓們的怨恨,基本不是對皇帝所發。這種時候,雲劍自己上位,還沒有繼續扶持崔家子孫,就得有個說頭,史書上才能好看點兒。

從水佐崗附近不讓崔珩投奔畫城、進而逼死了崔珩、並劫持了其他皇室貴人們,計劃就已經開展。

皇室的使者自己趾高氣昂,雲劍誤以為是騙子招搖,加以笞責而驅逐,這不能怪他。崔珩等人自己為了謝小橫的死,有愧於心,不敢貿然去畫城,不是雲劍不要他們。雲劍在此處,未失臣道。

後來崔珩被流寇殺死在山中。雲劍鞭長莫及。他扶謝小橫棺木回鄉,這是盡孝道,更無失禮可指摘之處。

再後來皇上要摘掉他的軍隊、滅了他——當然二皇子可以矢口否認,不過這否認的話就未必有人聽了——那些士兵怕死,哄抬雲劍反抗。怎麼說呢?情有可原。

更妙的是,雲劍在從南到北逼近京師的過程中,始終沒有說取代大陵而稱帝。他打的戎人,稱帝是在新打下來的地盤裏稱的。

如果他直接從大陵手裏拿下地盤而自己稱帝,可以說造反。但是戎人先從大陵手裏搶了地盤,雲劍從戎人手裏再搶過來,過了一道手,就跟大陵沒有直接關係了。

進入京師後,他的身份不是取代大陵的新帝,而是戎人手中搶過來的地盤上的皇帝,到大陵的京師來“狩獵”,主要目的是把太後等貴人們救出來。這是很友好的行為。

這話說到這個地步,是不是很動聽?

之後太後等人投桃報李,感念雲劍的救命之恩,更感念沒有雲劍就沒有中原的今天。於是,為了漢人能生活得更好,她們跪請雲劍接盤崔珩留下的江山!

二皇子怎麼辦呢?

哎,根據段子手的說話,他就是二皇子,不是皇上!

為什麼呢?因為崔珩雖然曾經請他代理京師事務,但後來崔珩又把皇帝的權柄要回去了,二皇子也答應啦!

所以呢,大陵皇帝的名份,還是在崔珩那裏,不是在二皇子那裏。

如果二皇子想加以申辯:“沒有啊!我沒有把皇帝還給父親啊!”

衛道士們就可以跳出來說:“好啊!你個不孝子!父親問你要回皇位,你居然敢不還?也不想想你這皇帝位是誰給你的!也不想想你自己是誰生的!你個不孝子啊!你還能當皇上?!”

“……”二皇子估計隻有幹瞪眼的份。

“如果你說你沒還,皇帝還是你。那麼請解釋一下,為什麼後來重要文書還是遞到你父親那邊,而不是遞給你?”

“……”二皇子估計隻有去哭了。

“當然,你父親後來就駕崩了……”難得衛道士還尊重一次事實。

對啊對啊!謝小橫提前把崔珩搞死,就是為了讓二皇子徹底上位。雲劍又把謝小橫送上路了,但崔珩是救不回來了。怎麼解釋這幾年二皇子在管理國政?難道他還不是皇帝?

“您這也是沒有正規授權,就自己幹上了啊。”人家嘖嘖搖頭,“考慮當時也亂著,就不怪您了。不過現在太後他們都回來了,為百姓的福祉著想,你也就一起勸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