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仁者無敵(1 / 2)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1),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2);西喪地於秦七百裏(3);南辱於楚(4)。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5)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6),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7)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告子章句上》

【注釋】

(1)晉國:春秋時期,晉國為春秋五霸之一,實力強大。公元前403年,晉大夫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而列為諸侯,號稱三晉。梁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

(2)東敗於齊,長子死焉:指馬陵之戰。公元前343年,魏國伐韓,齊國伐魏救韓,與魏軍戰於馬陵,魏中齊將孫臏之計,兵敗,主將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俘。

(3)西喪地於秦:秦、趙、齊共同伐魏,魏國戰敗,被迫獻出河西之地。

(4)南辱於楚:指公元前324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求救於楚國,楚國攻魏救趙,敗魏軍於襄陵。

(5)比:替代之意。灑,同“洗”,雪恥。

(6)耨:除草。

(7)彼:指他國。

【譯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人家您很清楚的。但是政權傳到我手中後,東邊敗給了齊國,我的長子也犧牲了;西邊敗給秦國,被奪走七百裏河西之地;南邊受楚國奪城之辱。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替那些死難將士報仇雪恨,您看怎麼辦才行呢?”

孟子回答道:“方圓百裏的小國也能夠稱王天下。魏國是個大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有時間精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尊重長官,這樣,他們就是製造些木杖也足以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

秦、楚等國常年奪占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精耕細作來養活他們的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東奔西逃。兩國國君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苦難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還會有誰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老話說得好:‘具備仁德這樣優良品質的人天下沒有誰是他的對手。’大王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了。”

……

孟子說:“仁能戰勝不仁,就像水能戰勝火一樣。而現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澆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滅,就說水不能戰勝火。這反而助長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來那點仁也最終會喪失的。”

【述評】

民心向背是勝負的關鍵

“仁”是中國儒家道德體係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所尊崇的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在中國傳統的政治管理和社會思維中,“仁者無敵”可以說是一個誰都難以回避的重要命題,而它是基於儒家思想中仁的觀念之上的目的性結論。

孔子關於仁的觀念主要是針對人的生存狀態提出來的,對於仁的精神,《論語·雍也》篇中作了集中而簡要的論述,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簡單地理解,那就是應該推己及人,以己心測度他人,從而達到廣泛愛心的普及和關懷世界的人生境界。孔子認為,仁的本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把人我放在一個視點上,自己要立身成事,也要使他人立身成事;自己世事通達也要使他人生活順意,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做到人生世界的雙贏。仁是自身自立自強,同時對他人具有精神上的普遍的愛,即立人達人。仁是孔子人生理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仁可以包含忠、恕、禮、義、廉、恥、信、勇、剛、毅、敏、惠、儉諸德。同時孔子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仁者愛人”和“克己複禮曰仁”的觀念。“仁者愛人”是孔子社會倫理學觀念體係中的核心命題。它強調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應該主動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克己複禮曰仁”則是具有仁的行為的個體所應該具備的素質。費孝通先生對此也有一解釋:“克己才能複禮,複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