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察人之道(1 / 2)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1)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2)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注釋】

(1)進:任用。亡,不存在。

(2)舍:棄之不用。

(3)逾:超過。戚,親戚。

【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所說的‘故國’,不是指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那個國家有世代建功立業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可信賴的臣子,過去提拔任用的人,如今都不知哪裏去了。”

宣王說:“我怎樣辨別哪些人沒有才能而不任用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選用賢能,如果迫不得已選用新人,將會使原本地位低下的超過地位高的,原本關係疏遠的超過關係親近的,對這種情況國君能不小心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說某個人好,不能輕信;大夫們都說他好,也還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賢能,還要去考察他,見他確實很有才幹,這才委以重任。左右近臣都說某人不行,不能耳朵軟;大夫們都說不行,不要聽從;全國的人都說他不行,還要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某人可殺,不要聽從;大夫們都說可殺,不要聽從;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還要審查他,見他真的該殺,然後才殺掉他。所以說,這是全國百姓殺掉他的。隻有這樣做了,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述評】

孟子的“擇人論”

孟子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必須有德才兼備,能夠為國家建功立業的人才,而不是隻有自然意義上的國土版圖、自然風物,所以選拔人才,舉賢任能成為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於人才是支撐國家大廈的棟梁,是整個國家的興衰所係,同時選拔人才會使“卑逾尊,疏逾戚”,也就是會打破原先的尊卑和親疏的關係,所以孟子認為一個國家的人才選拔必須基於一種謹慎的態度。

孟子擇人的核心觀點是“察之”,也就是要經過多方麵的考察,考察的結論不是“左右”,不是“士大夫”,而是國人。這一思想帶有一絲民主的味道,對於人才的正確選拔無疑是可取的。其實這也是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原則在擇人方麵的運用。當然孟子的擇人論也是由孔子那裏發展而來的。在《論語·子路》篇裏有這樣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