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齊人伐燕(1 / 2)

【原文】

沈同(1)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2)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

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公孫醜章句下》

【注釋】

(1)沈同:齊國大臣。

(2)仕:同“士”。

【譯文】

沈同以私人的身份問孟子道:“燕國可以征伐嗎?”

孟子說:“可以。燕王子噲不能一時衝動把燕國讓給別人,相國子之也不能隨便從子噲手裏接受燕國。假如現在這裏有個士人,您很喜歡他,不向君王請示就私自把自己的爵位俸祿都讓給了他,而那個人呢,也不經君王允許,就私自從您手中接受了俸祿和爵位,這樣可以嗎?子噲讓位,同這種事有什麼兩樣呢?”

齊國果然出兵討伐燕國。

有人問孟子道:“您鼓勵齊國征伐燕國,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沒有啊。沈同問我‘燕國可以征伐嗎?’我回答說‘可以’,他們認同了我的說法,便去征伐了燕國。如果他問‘誰能去征伐燕國?’那麼我就會答複他說:‘能夠替天行道的人才可以去征伐。’恰如這裏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會回答說:‘該殺。’他如果問我:‘誰可以去殺他呢?’那我就會回答他說:‘做獄官的人才可以殺他。’如今,讓像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麼要去鼓勵呢?”

【述評】

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

齊燕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14年,戰爭的導火索是燕國之亂。

這還得從頭說起。燕國是西周初期召公的封地,都城為薊,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近郊。召公是周武王的兄弟,曾經輔佐武王伐紂滅商,何等的英明神武,但是世襲爵位流傳二十餘世,到了燕王子噲的時候,燕國的政治一度陷入了困境。

當時子之是燕國的相國,權傾一時,獨斷專行。燕王子噲暗弱無能,所以對朝政大事稀裏糊塗,但是這個大王有個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農耕,也許是受當時墨家學派影響的緣故吧。曆史上有許多皇帝擁有稀奇古怪的癖好,比如北齊後主高緯喜歡當乞丐;唐僖宗喜歡打馬球,球藝精湛。明熹宗喜歡當木匠,蓋房子,他的寢宮裏常堆滿了木料,熹宗親自操鋸揮斧,經常幹得不亦樂乎。這位皇帝還特敬業,幹得起勁時天塌下來也不管。這樣夜以繼日的艱苦的木匠生活,讓他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處理朝政,所以一切政事都推給了大閹黨魏忠賢,形成了明末黑暗的閹黨政治。燕王子噲的情形和明熹宗差不多。

時逢蘇代作為齊使出使燕國,燕王就問蘇代:“齊王怎麼樣?”蘇代回答說:“齊王成不了氣候。”燕王很疑惑:“為什麼啊?”蘇代解釋說:“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蘇代的回答也許反映了齊王的本身情況,但是他作為齊使為什麼去說齊王的壞話呢?原來蘇代是燕國的特工,是政治大舌頭蘇秦的弟弟。蘇秦先前在燕國的時候與燕文公的遺孀私通。但是他有色心沒色膽,十分害怕事情敗露,打算走為上,於是對燕易王說:“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燕易王同意了,蘇秦便假裝自己得罪了燕國之後才逃奔到齊國,齊宣王就留他做客卿。蘇秦鼓動齊王建造宮殿、擴大林園,想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從而為燕國效勞。但是後來蘇秦的政治身份敗露,沒有死在石榴裙下,卻死於齊人的亂刃。沒過多久,身負燕國政治任務的蘇代就憑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踩著他哥哥的血跡,成為了齊國的紅人。

燕王聽了蘇代對齊王的評價後,長出了一口氣,心想:有這樣的大王,這世界終於可以安靜了。可是他卻忘了想想自己。這個時候,蘇代不失時機地誇耀了宰相子之的賢能,勸說燕王不要像齊王那樣不信任自己的大臣,應該尊重子之。燕王聽了點頭,於是更加信任子之;子之知道後大悅,給了蘇代一大筆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