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無常形,話無定格”。由於具體情況不同,說話並沒有一套固定的辦法。因此,說話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策略性。
1.該明確的地方明確該模糊的地方模糊
這裏說的模糊不等於含混不清,模糊是指語義所體現的概念外延沒有明確的界限,或者出於語言表達的策略,故意說些語義模糊的話。因此,模糊語詞包含兩方麵,一方麵是自然語言本身存在的。如“早上、中午、晚上”究竟從幾點到幾點,“青年、中年、老年”究竟從多少歲到多少歲,界限是不清楚的;“深”與“淺”、“肥”與“瘦”、“長”與“短”,語義界限也是模糊的。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模糊詞語,可以很好地為交際服務。另一方麵,出於語言表達的某種策略考慮,即為了使對方容易接受,不把話說得太死。
明確相對於模糊而言,在交際中也需要使用語義界限明確的詞語。什麼時候運用明確詞語,什麼時候運用模糊詞語,這是語言表達的策略問題,一般地說,它取決於交際的目的、交際的情境和交際的對象。下麵舉例加以說明:
(1)找人
假如你讓你的學生到會場上替你找一個他不認識的老師,你明確地告訴他:這位老師36歲,身高1.76米,體重150斤;近視眼500度,鼻梁高3厘米,這個學生就覺得很難辦,他不可能對要找的對象一項一項地進行測量。如果使用模糊詞語,就說要找的老師是個中年人,中等個兒,胖子,近視,戴黑框眼鏡,鼻梁稍高,這樣,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他。
(2)約見
約人見麵,為了對人表示尊重,應當用比較模糊的詞語。比方說:“在你方便的時候(在你有空的時候),我去拜訪你”。至於約你的上級或你的長輩到家裏來,如果使用明確詞語,說:“請你在明天上午8點35分準時到我家裏來”,那就有點不客氣了,對方很可能被這最後通牒式的“勒令”所激怒。在這裏,最好還是使用模糊詞語:“請您明天上午來,我在家等候您。”
(3)回答問路
路上回答行人問路不能使用模糊詞語。一次,有個外地人在北京供電局門口問“到王府井怎麼走”,隻聽對方回答“往東往北再往東”。東西南北是模糊詞語,沒有明確界限,東,東到哪兒?北,北到哪兒?問話人聽了莫名其妙,簡直跟沒有聽到回答一樣。回答問路時,為對方著想就得使用明確詞語,對剛才的問路應該這樣回答:“你從這裏往東走,看到第一個十字路口,就折向北,往北一直走到曆史博物館拐角再折向東,往東走到第一個十字路口,北京飯店那裏,王府井就到了。”
(4)表揚與批評
表揚時要用明確的語言,批評別人或向人提意見時應盡可能使用模糊詞語(如“好象、看來、估計、可能、大概”)。例如,課堂上小陳回答提問時抓不住要點,東拉西扯,教師不應板起臉孔訓斥學生:“你怎麼搞的,昨晚肯定沒有複習。”而是說:“××同學在家裏好象沒有好好複習,是不是呀?”前麵用上模糊詞語“好象”,句尾又用正反問形式“是不是”,有明顯減輕語意的作用,說時應該又輕又快。“人有臉,樹有皮”,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批評人或給人提意見應注意別傷了他的自尊心,不然就起不到批評的作用了。即使不得不嚴肅批評對方,也應與人為善,盡可能注意方式方法。
(5)跟外國人說話
跟外國人打交道,說話的模糊度一般都應該大些,有時候要用點“外交辭令”,這是出於策略。
1984年10月,N先生參加北京教師代表團去日本訪問。有一次訪問東京一所中學時,日方校長指名要見N先生。N先生是北京一所中學的語文教師。他接過日方校長交給他們中學的禮物,說了聲:“謝謝”。可誰也沒料到日本朋友這時說:“我們東京王子都中學願意和你們中學結為友好學校。”N先生聽到這話,他想,對日本朋友的友好要求不能拒絕,可是自己又沒有權利接受對方的要求,既不能搖頭,也不能點頭,該怎樣表態才好呢?隻見他不慌不忙地從口袋裏掏出一枚校徽,有禮貌地給日方校長戴上。借佩戴校徽的一瞬間,N先生迅速想好了詞句。他說:“校長先生對於中國人民、對於北京××中學全體師生的友好情誼,我代表我們全校師生向您表示感謝。對於您的友好願望,我回國以後一定轉達給我的校長先生和我校的全體師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