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一片明水(1 / 2)

初秋的燕趙大地,玉米含纓,芝麻開花,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在石家莊解放六十周年前夕,我第四次來到這座離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石家莊被稱為華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在舊社會,這顆明珠蒙上了塵埃,沾滿了血汙,失去了應有的光澤。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後,明珠被逐漸拭去了塵埃,洗淨了血汙,才重新煥發出璀璨的光輝。

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是毛澤東指出的革命方向,也是黨動員人民群眾武裝奪取政權的總策略。解放戰爭的時機成熟之後,石家莊是人民解放軍在全中國所奪取的第一座較大的城市。石家莊能否攻克,關係非同小可,對全黨全軍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它關係到人民解放戰爭能否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關係到黨的總策略能否開花結果,更關係到新中國能否順利誕生。擔負攻城使命的晉察冀野戰軍,經過六天六夜浴血奮戰,終於拿下了石家莊,把象征勝利的旗幟插上了石家莊的城頭。石家莊是北京的重要門戶。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使華北有了一塊共產黨統一領導的擁有四千五百萬人口的解放區,為奪取平津戰役的勝利和全國的解放進一步做好了準備,為新中國的成立敞開了門戶。對於石家莊的解放,朱德曾指出:“其意義不僅在於軍事方麵,同時也在政治方麵。我們不僅要學會打城市,還要學會恢複和管理城市。”不論從哪方麵講,在石家莊解放六十周年的日子,都值得好好地開展紀念活動。

前三次到石家莊,我有兩次去了西柏坡。通過參觀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舊址,參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堂和西柏坡紀念館,對西柏坡作為革命聖地的曆史意義有所了解。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央工作委員會進駐西柏坡。兩個月後,即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製定並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改革的開展,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從根本上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踴躍參軍,有二百九十八萬青年農民加入解放軍的隊伍。實行土地改革的解放區,成為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所急需兵員和錢糧的主要來源。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黨在這裏成功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召開了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的七屆二中全會。在這次具有偉大曆史意義和深遠現實意義的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著名論斷。

我這次去西柏坡,與前兩次有所不同,前兩次參觀完就走了,這次在西柏坡賓館住了一夜。一夜小樓聽風雨,使我對西柏坡有了新的感受,讓我看到了西柏坡的另一麵。一坡分兩麵,如果我以前領略到的隻是紅色的一麵,那麼這次享受到的還有綠色的一麵。站在西柏坡賓館門前停車場的平台上往下一望,即可望到一片明水。明水的麵積很大,頗有些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意思。水是喜人的,也是誘人的。8月26日一大早,我便走下平台一側的台階,獨自向水邊走去。路兩邊是一個賣旅遊商品和當地土特產的小市場,白天是喧鬧的。這會兒市場上空無一人,隻有一些簡陋的擺攤用的貨架子在那裏排列著。一隻麻灰的斑鳩在一個貨架子下麵慢慢踱著,像是在找吃的。直到我走得離斑鳩很近,斑鳩才展翅飛走了。微風吹來,高高的大葉楊樹一陣嘩嘩作響,像是下雨了一樣。其實並沒有下雨,隻是天陰得有些重,空氣中的水分很大,地上有些濕漉漉的。走過西柏坡石刻園門口,穿過一個亭子,我踏上了一條通往水邊的小路。小路很窄,一邊種有玉米、花生,另一邊生有灌木和黃蒿。在莊稼和灌木之間扯有一道道蛛絲,我能感覺到蛛絲黏在我臉上,但我看不到細細的蛛絲。小路上的野草在地麵貼著,既潔淨,又厚墩。眼前越來越明,下坡幾十米,一片大水鋪展在我麵前。遠處的山巒朦朦朧朧,若隱若現,我幾乎望不到水的邊緣。薄霧之中,水麵上這裏那裏,分布著幾隻小小的漁船。我相信船上有漁人在打魚,漁船是活動的。可是,因為水的麵積太大了,遠看漁船像是靜止的,如點染在一幅巨大水墨畫上的點點景物,並在畫麵上與水構成了明暗關係。麵對如此好水,我禁不住大聲喊叫起來。我本來想唱一支歌,可一時想不起唱什麼,好像任何歌曲都不如放開喉嚨喊叫來得直接和痛快。我是對著漁船喊的,但並不指望漁人回應我。從遭受汙染荼毒的都市來到這裏,我不過想自我放縱一下自己的野性,直抒一下胸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