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於人的道德修養,來自於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的精神為曆代聖賢所推崇,在傳統的道、儒、佛家文化中多有論述。如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萬物,並能與大道相應,而大德的範式就是道;老子還說:“江海之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淵,是因為它們善於居下位,以接納涓涓細流,而成為水中之王者。孔子說:“寬則得眾”;《尚書》中說“有容乃大”,認為有容量的才能稱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帶個“大”字,表明它們有無比深厚的兼容品質。佛家講“一念境轉”、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心懷,才能包容萬有,心懷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由此帶來的人際關係的緊張,現代都市人的心靈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焦慮狀態。究其原因,固執、偏激、浮躁等是導致心靈受腐蝕生病的根源。
在日益紛繁複雜的社會氛圍中,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解決心理的迷惑,保持心靈的寧靜?一位禪師給世人開出了一劑醫治心病的“心藥方”: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如果能配出上述藥方,則百病可除。
前言七裏禪師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每天講經說法之餘,都在佛殿裏打坐參禪。
有一天半夜,七裏禪師正在蒲團上打坐,一個強盜突然闖進來,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對著他的脊背,說:“把櫃裏的錢全部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錢在抽屜裏,櫃裏沒錢。”七裏禪師說,“你自己拿去,但要留點兒,米已經吃光,不留點兒明天我要挨餓呢!”
沒想到這麼容易就得到了這麼些錢,強盜非常得意地說:“算你識相,老禿驢!”
“拿了人家這麼多錢,也不說聲謝謝就走嗎?”老禪師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來,“做人不要太貪,要給別人多少留點兒。”
“謝謝。”強盜說完就轉身走了,但心裏十分慌亂,因為他偷盜幾十年,還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該把全部的錢拿走。於是,他掏出一把錢放回抽屜。
後來,這個強盜被官府捉住。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七裏禪師的寺廟去見七裏禪師。
差役問道:“多日以前,這個強盜來這裏搶過錢嗎?”
“他沒有搶我的錢,是我給他的。”七裏禪師說,“他臨走時還說了聲謝謝呢,就這樣。”
這個強盜被七裏禪師的慈悲感動了,他咬緊嘴唇,淚流滿麵,“撲通”一聲跪在七裏禪師麵前,要求禪師收他為弟子。七裏禪師開始不答應,這個人就長跪三日,七裏禪師終於收留了他。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有懸崖勒馬的人,即便是惡貫滿盈也是值得原諒的。世間少一個惡人就會多一個善人,棄惡揚善不僅要自己身體力行,更要幫助別人改過自新,唯有如此,世間才能更清靜,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心胸有多大;
成功就有多大;
包容有多少;
擁有就有多少。
包容是一種禪,更是一種脫胎於宗教的生活智慧,一種拯救心靈的世界觀。它告訴人們,在麵對逆境和挫折的時候,應該向內找原因,傾聽自己的心,從而利用逆境進一步升華自己的心靈,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不要在名利場中爭奪不休,該放下時得放下;當婆媳關係產生矛盾的時候,要學習跳“探戈”,彼此有進有退才能和諧;對於財富要端正心態,欲收獲先播種,要發財先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如此,心胸開闊了,眼睛就會更明亮,得到的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