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非洲文化——古老與現代融合(5)(2 / 2)

納吉布·馬哈富茲

納吉布·馬哈富茲(Naguib Mahfouz,1911-2006年)是埃及乃至阿拉伯國家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自幼便以《古蘭經》為啟蒙讀物,1934年於開羅大學哲學係畢業,並留校任教。

納吉布·馬哈富茲一生勤勉著述,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命運的嘲弄》《梅達格胡同》《始未記》《乞丐》《阿杜比斯》《埃伊拜之戰》《甘露街》《小偷與狗》《新開羅》《道路》《赫利市場》《尼羅河上的絮語》《平民史詩》等,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開羅三部曲”,包括《兩宮間》《思慕宮》和《怡心園》。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授獎理由是:“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納丁·戈迪默

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年)於1923年出生於南非斯普林斯鎮。從幼年時代起,她便對身邊飽受歧視的有色人種的生存處境懷著不可名狀的悲憫。9歲時,她便開始練習寫一些短小的詩作,自此,從未中斷過寫作,至今共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戲劇、論文等四五十部,是非洲罕見的多產而優質的作家。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伯格的女兒》《貴客》,短篇小說《開槍前的一刹那》《往昔歲月》,戲劇《第一回環》,論文《黑人解釋者》等。

戈迪默深切關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身心雙重遭到踐踏的有色人種的命運,並一一付諸筆端。因而,長期以來,她的作品要麼因刺痛南非種族隔離政府而被禁,要麼因顛覆殖民主義的寫作範式而被批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作品作為純文學而達到的藝術高度。戈迪默的代表作是《七月的人民》。

1991年,戈迪默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她是南非曆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文學院評價她的作品道:“以直截了當的方式描述了在環境十分複雜的情況下個人和社會的關係。”

2012年,已是89歲高齡的戈迪默出版了她的最新著作《空前時代》。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是南非乃至整個非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於1940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先是移居英國,後輾轉至美國繼續求學。1974年,庫切才出版了他的處女作《幽暗之地》,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了。當然,或許正是因為大器晚成,才能厚積薄發,繼《幽暗之地》後,庫切接連寫了《內陸深處》(1976)、《等待野蠻人》(1980),而1983年,他的《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一舉奪得英國布克獎。接下來,庫切一直筆耕不輟,寫了《福》(1986)、《鐵器時代》(1990)、《彼得堡的大師》(1994)、《冒犯》(1996)、《少年時代:來自活動生活的情景》(1997)、《恥》(1999)、《青春》(2002)、《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2003)、《慢人》(2005)、《荒年日記》(2007)。2013年,庫切出版了他的最新作品《耶穌的童年》。

在讀庫切的作品前,你一定要準備好承受突如其來的重錘,它能沒有絲毫偏差地擊中你的心髒。

通過庫切的作品,我們會驚歎於這位偉大作家無限的創造力;幾乎在每一部作品裏,他都會嚐試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但所有的創作手法都殊途同歸,最終不過是為了探究同一個命題——人該如何得到救贖。庫切思想深邃、見識卓越、筆力遒勁,他自如地驅遣著文字和故事。

2003年,庫切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的曆史中,庫切通過寫作表達了對脆弱個人鬥爭經驗的堅定支持。”

此外,非洲著名的作家還有18世紀的奧婁達赫·伊基亞諾,他是第一個非洲黑人作家;埃及作家邁哈木德·台木爾,被譽為埃及的“莫泊桑”;阿爾及利亞作家馬默裏的筆觸深及阿爾及利亞的曆史、社會和人民生活;突尼斯詩人沙比的名句“黑夜必將逝去,鐐銬一定粉碎”一度在非洲流傳極廣,並且給了處於困境中的非洲人以極大的勇氣……這些作家,不僅起到了啟蒙非洲民眾的積極作用,更在世界文學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