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簡單啊,雖然皇太後手握大權,皇帝形如傀儡;可竇家,權是有,卻一直沒越名。
這話怎麼理解呢?是這樣。呂雉不是給呂家諸位封王了?不顧劉邦說的非劉氏不王,依舊給呂家諸位封王了。封了王,下一步才是上位。可竇家諸位,都封的侯,看起來和旁人無二。皇太後自己都六十了,誰知道還能活幾年,不能天下就她一個人長壽啊。這時候一點風向都沒有,八成是沒準備讓竇家上頭。
再說,皇後。皇後也是竇家出來的。竇家若上位,她是什麼?是相當於公主、長公主OR大長公主,那能有皇後OR未來的皇太後做的有意思?肯定沒有。
再說了,皇太後雖然要拿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男人一爭高下;還給竇家權利,為娘家謀福利;可天下正統,她其實是還是尊皇甫氏的。她和EX—皇帝有情,和吳熙朝有情。人老了,就讓皇甫氏延續下去,就挺好的。
雖然竇家手裏權利很大,但目前來說,都像是皇太後這輛三駕馬車的輪子,皇太後才是主導。因此謠言的這部分,相信的人也不少。
而相信這一部分,自然就推導出下一部分:皇太後和皇後,既然都要維係皇甫氏正統,又要爭權。那怎樣才能讓自己手裏權力最大化呢?自然是挪開成熟羽翼豐滿的皇帝,擁立少帝。整個三五歲大的孩子當皇帝,那不還你說了算?
而皇帝的三個兒子裏,小兒子皇甫折諒,雖然名氣不太大、不出風頭,卻也溫文有禮,因此穩穩的守住一方位置。皇甫折諒年方七歲,母曹良人,曹家家世很一般。
若是扶皇甫折諒上位,竇家絕對穩穩的占據主動權。皇太後和皇後都可以手掌乾坤,比現在還名正言順。
皇帝敢去跪請退位,那就退掉好了,讓小諒諒來。
這謠言,挺毒辣的。
再輔以別的謠言,再比如死掉兩位主將,又死了幾位不知道哪方的人,莫名其妙反正就死了。慢慢的,虎賁營就人心活泛起來了。竇家一方的人也不免有了想法,這就是這謠言最毒之處。
這時候,馮貝貝自刎的消息傳進京。不用說,這大大抹黑了竇家聲譽,皇後一定會發飆。
簡陌通過曲裏拐彎的渠道和皇甫折風議定:動手,試試。這次動手雖然未必事成,卻也做了萬全準備,不成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還能給皇太後施壓。
皇帝現在天天不上朝,裝死,還裝出家;皇太後竟然還不開口,簡陌要她試試。
於是,在皇後聽到消息發飆的時候;虎賁營發生了一件大事。虎賁營裏,不知道怎麼傳起來的,說皇太後要廢皇帝,不許他退位做太上皇,而說他無能,才有災咎,所以要廢了他;還要殺了皇長子皇甫折風,因為他也是個災星,要殺了他厭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