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加城內最負盛名的建築是坐落在城中央的大清真寺,稱為聖寺,也稱為禁寺。聖寺有25座精雕細琢的大門,6道小門。6座高聳入雲的宣禮塔分別聳立在3座大門兩側,另一塔與直徑為35米的圓頂相鄰。圍牆、台階和整個地麵,都用白色大理石鋪砌,豔陽之下,光華閃爍。入夜,千百盞華燈齊放,宛如白晝。聖寺廣場中央稍南,屹立著巍峨的聖殿克爾白(意即方形房屋),又稱天房(真主之房)。“克爾白”是麥加城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是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每天5次作祈禱都是朝向“克爾白”的。據稱,這座灰色岩石構成的方殿,是阿丹依天上的原型所建,因洪水泛濫被毀,後由先知伊卜拉欣父子重建。
聖殿長12米,寬10米,高15米。聖殿外麵,從上而下,終年用黑色錦幔覆蓋,下有鋼環固定於聖殿底座,錦幔中間圍繞一條長61米的闊帶,帶和門簾上用鍍金線繡著《古蘭經》,需用金線120公斤。錦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個傳統已持續1300餘年。聖殿內,3根高柱巍然屹立,一盞盞金銀吊燈相映成輝,更增加了莊嚴氣氛。每年朝覲活動開始之前,要更換一次新的帷幕,從伊斯蘭教創建以來的1300多年間,年年如此,從未間斷。“克爾白”東南側是被視為聖水的“滲滲泉”,參加朝覲的穆斯林,在遊轉“天房”後到“滲滲泉”飲幾口水,表示自己沾有吉祥。城東20千米處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和米納等地,也是麥加的聖地,朝覲者要在這裏站山誦經、“射石”(驅邪)。
聖殿外的東南牆角,鑲著有名的黑石,又稱玄石。它是一塊略帶微紅色的褐色隕石,高1.5米,長30厘米,據傳是天使遞交給伊卜拉欣而被遺留下來的聖物,一說是阿丹被驅逐出天堂時,交給他以示有罪之物。黑石已經破碎,1844年以銀框把它鑲入牆內。朝拜者繞行天房時,都爭先親吻或舉雙手示意。聖殿東麵對黑石處,座四柱圓頂小閣,圍以方形銅栓,相傳是伊卜拉欣建造聖殿時遺有足印之處。麥加的其他伊斯蘭教聖地還有城郊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等地。
麥加自古便是阿拉伯半島上各種拜物教的中心,穆罕默德於630年統兵攻占麥加城,擁有了守護克爾白聖殿的權力,便廢棄了多神教,將聖殿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麥加從此成為伊斯蘭教最主要的聖地。每年到麥加的朝覲者,按規定完成受戒、轉“天房”、站山、射石等一係列儀式後,便獲得“哈吉”(朝覲者)的稱號。
由於朝覲人數眾多,對於沙特阿拉伯來說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考驗。沙特政府采取了諸多措施,衛生、交通、新聞、慈善部、商業貿易、安全保衛等各個部門全力以赴,組織好朝覲期前後各國穆斯林的麥加朝覲活動。即使如此,也難以應付世界各地洶湧而來的人潮。人數眾多的傷亡事故不斷發生,尤其是最近十年,傷亡人數動輒達到幾百人。
悲劇的原因首先是當地的人文環境很難承載大量的人口,哪怕隻是暫居。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先知之城,雖然距海隻有80千米,氣候卻極為幹燥,城周圍是一片鹽堿灘和石山、荒漠等不毛之地。城中的滲滲泉有天然泉水湧出,形成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因為依賴現代科技的高超手段,才解決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今麥加已是擁有40萬人口的沙特第三大城市,但和蜂擁而來的朝聖者相比,所能提供的生活必需品還是微不足道。每年通過合法手段經沙特政府同意前來的哈吉和非法湧入的朝聖者總數都超過200萬。沙特要為這些人準備大量的房屋、帳篷、食品、醫藥和飲水。在幹燥的沙漠地帶,除了飲水,防火問題更是一大難題。1997年就因為城外米納平原上的帳篷區內燃氣起火,導致了在此宿營的343名朝聖者死亡,成為傷亡最慘重的事件之一。為避免火災再次發生,沙特當局現在發給朝聖者的帳篷已經帶上了消防設施。
其次,禮拜儀式較為繁複,穆斯林必須在特定時間趕到特定場所履行儀式,否則此次朝覲就算無功而返,來年再行補課,這就造成了人潮在某一時段的大量集中。按照教規,朝聖者首先在麥加城中的大清真寺(禁寺)圍繞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克爾白天房進行朝拜行禮。沙特國王曆年以來大力整修禁寺的廣場,麵積已經由原來的2萬平方米增加到18萬平方米,足夠70萬人同時舉行典禮,所以這裏一般沒有發生過大的事故。事故的發生主要是在由大清真寺前往城外的米納平原和阿拉法特山的路上,容易發生擁擠踩踏;另外就是在米納附近的投石場。這裏傳說是先知伊卜拉欣和他的兒子拒絕魔鬼撒旦引誘的地方,矗立在那裏的三根石柱成為魔鬼的象征。人們必須在落日前趕到,把在途中撿起的7顆石子扔向石柱,象征著驅除撒旦。當人流蜂擁向前投石之際,最容易發生擠踏。沙特政府在米納附近設立了大量的休息區和活動中心,並用計算機進行全景監控,但還是未能避免251人死於投石儀式中。針對這種情況,已經有埃及等國的學者建議:在儀式的危險環節上進行改進。例如,在投石儀式上改變蜂擁而上的傳統,改由朝覲者分成幾隊,每隊派代表執行,時間也可以適當延長。但是宗教領袖卻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傳統,隻肯作技術上的改進而不願意改革儀式內容,擔心違背傳統會導致朝覲成為異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