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雖然說沉默是金,但是真正要你麵對沉默寡言的客戶,你會倍感頭疼的。甚至恨不得踹他兩腳。他從看產品開始就一言不發,有可能沒有誠心買東西,隻是隨便轉轉而已。更有可能是非常有心計的客戶,心裏有數,不想被別人的語言所左右。

沒有經驗的銷售員可能怕遇到這樣的客戶,感覺無計可施。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弄清楚他們沉默的原因。可能是在思考你說話的內容。對於這樣的沉默,你在進行產品介紹時,要盡量說得全麵一些,多強調產品的優點,當他考慮你的話時,千萬不要打斷他們的思路。這時,你無法從他們的口中得知,但是你可以從他們的表情、肢體語言來摸清他們不想說話的症結所在,找準時機,激發客戶的購買欲望。

我們在談生意之前要明白,對方想聽什麼、愛聽什麼、最需要什麼,否則,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是白費工夫。也就是說,彈琴要看聽眾,上菜要看口味,做生意越好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字裏乾坤大,詞語春秋長。一個詞的意思在不同場合是有不同效果的,稱呼也是一樣的。用好則皆大歡喜,用不好會尷尬,甚至鬧出笑話來。

從前有這麼一個故事:張員外家添了一個孫子,在滿月酒的那天,來了許多祝賀的賓客。大家都看著孩子在有意無意地閑談。

胡秀才說:“令孫長的目似朗星,天庭飽滿。將來一定福壽雙全、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丁舉人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胡秀才立刻受到熱烈的歡迎,待為上賓,而丁舉人則受到客人的鄙視和主人的忌恨與冷遇。

難道丁舉人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是難聽的。相反,胡秀才說的極有可能是假話,想“福壽雙全”是很難的,人都有旦夕禍福的。但就是假話卻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

生活原本是平淡無奇的,天上掉餡餅的事總是罕見的,而天災人禍倒是常理。但是,中國人做什麼事都喜歡圖個吉利。不管你說的是真話實話。中國還有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家家裏不僅添了人口,而且還是延續香火的孫子。多歡天喜地的事情啊!剛添了人口,他就在那什麼老啊死啊的。讓誰聽了都不好聽,不吉利。這就是說話不注意看人看場合。

稱呼要得體

周恩來總理受到人們的愛戴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作為國家總理,他一點也沒有架子。從說話,從穿著打扮,從待人,都是如平民一樣。他在說話方麵也是非常注意的。尤其是稱呼方麵。他常常在熟悉的人麵前稱鄧穎超同誌為“小超”,顯得比較親切,然而周總理在年輕人多的場合裏,就會跟著大家一起叫“鄧大姐”。這是在一般人的眼裏,周恩來對鄧穎超的稱謂。

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周總理對她的稱謂也是不一樣的。有一次南斯拉夫駐華大使求見周總理,並邀請了他的夫人一同訪問。周總理回答道:“我本人很願意去,至於我妻子訪南的事,我要同她商量,我妻子身體不太好,不容操勞,上次去訪問,我妻子也沒有去。”在此次交談中,周總理幾次提到“妻子”,而不是“夫人”,因為“夫人”也可以用於年齡大的女士的專稱,所以,周總理用“妻子”這個稱謂,用詞恰當,嚴謹準確。

稱謂不僅代表一種稱呼,往往也代表一種文化,更代表對對方的尊敬。所以說,在不同的場合,一定要有不同的稱呼,這樣才得體,才不會失禮。

要注意話隨境遷

陳東是一家經營酒的公司的銷售部經理,他比較簡單,不像一個閱曆豐富的人。正因為這一點,很多商家都願意與他合作,因為他們都相信張剛。但也因為這一點,張剛也吃了不少虧。

有一次,他在與人談一筆生意的時候很順利,對方經營A品種的酒類,雙方對彼此公司都非常認可。簽完合同之後,對方要請陳東去吃晚飯。陳東很高興地答應了,在酒桌上點酒的時候,他點了B品種的酒,並說了一句:“其實我最不愛喝的就是A品種的酒了。”此話一出,對方很尷尬,陳東也覺得不好意思,馬上找其他話題打圓場,但效果也不佳。就這樣,雙方不歡而散了,此後再也沒有合作過。

得了這次教訓後,陳東明白了,在什麼場合要說什麼樣的話,特別是在客戶麵前。

其實陳東的話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了這句話,從而使對方不滿意。有時候,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不能不分場合,隨便把自己的心裏話吐露出來,這樣會引起誤會,誤會小了還可以原諒,但如果大了呢?

那時你怎麼去圓場都是沒有用的,因為話已經說出去了,不良後果已經造成了,何不從最開始的時候就想好再說。不要等到發生後方恨自己的過失。

所以,一定要學會“話隨境遷”,不然吃虧的還是自己。

看性別說話

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有差別。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說:“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這就指出性別對於接受是有影響的。無論是言辭涉及的內容,還是言辭表達的程度、聲調都如此。

在說話者言辭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說來,男士較能承受率直、幹脆、粗放、量重的話語,而女士則喜歡委婉、輕柔、細膩、量輕的話語。說話者必須依據接受對象選擇的性別表達自己的表達方式與程度。

在通常情況下,說話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並非自己的妻子、戀人或關係很密切的姐妹,那麼言辭就應當嚴格把握分寸,在內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點。對一些可以向男士說的話,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說;對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達方式,就不一定用之於女士。

看教養層次說話

教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曆、涵養氣度等。教養層次不同,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聽不懂,理解不了。像女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要認清自己的接受對象教養層次如何,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說話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在現實交往中,從我國現階段國情看,對接受對象教養的認識,更多的還是文化程度不高、知識欠豐富者。說話者麵對這樣的接受對象,或一時間不能確定其教養程度時,所表達的言辭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那種故作深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看性格特點說話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看對方心境說話

人際交流中經常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往往會產生意外的問題。

看地域說話

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 所以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尹文子?大道》講了這麼一件事:鄭國人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玉叫做“璞”,東周人把還沒有醃製成幹的老鼠叫做“璞”。鄭國的一個商人在東周做買賣,—個東周人問他:“你要不要買璞?”鄭國商人說:“我正想買。”於是東周人從懷裏掏出一隻老鼠遞上。鄭國商人趕快辭謝不要。東周人在作言辭表達時,沒有認清其接受對象是鄭國人,所以買賣沒能成功。

根據文化背景說話

隨著社交範圍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說話必須有技巧性。所以說,必須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先聲奪人,事半功倍

給客戶一個滿意的“第一次”,他可能就會重複購買。如果一直感覺很好的話,他就會不斷地購買,甚至介紹親朋好友來購買。那麼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發購買產品的渠道。美國營銷專家科特勒說:“與其每次都吸引新客戶,不如想方設法留住老客戶。不會讓顧客第二次跨進店門的營銷員不是合格的營銷員。”在品質有保證的前提下,營銷員的服務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麵對麵的銷售中,說好第一句話實十分重要的。

俄國大文學家高爾基也說:“最難的是開場白,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因此,最初的30秒對於能否順利成交是相當重要的。隻有獨具匠心的開場白以其新穎、奇趣、敏慧之美才能吸引客戶的注意力,打動客戶的心。

怎樣讓你的開場白更具有吸引力,瞬間抓住客戶的心呢?

(1)先發製人式開場白

其實有時,客戶購買的不是商品,而是購買你的工作態度和服務精神。當你提出問題時,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利益與客戶的利益相結合,客戶就會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感興趣。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