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古代斷案智謀的形成和研究(1 / 3)

我們偉大祖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古老的文明,曾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很多發明創造由東方傳到西方,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她有五千年中傳承下來的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在無比豐富、璀璨奪目的文化遺產中,保存了很多過去沒有充分發掘利用,而對今天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仍有借鑒意義的東西。這些都堪稱之為“國粹”、“國寶”。就謀略科學來說,我們祖先早在兩三千年前,在謀略思維、謀略實踐上已經取得了極為光輝的成就。

在公元前3世紀前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五經典籍、諸子著述當中,:就提出了關於政治智謀、軍事智謀、貿易智謀、外交智謀、教育智謀、統禦智謀、論辯智謀等係統的理論和深刻的見解,到現在被視為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六韜》成書在西漢前,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記述了商末薑尚(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積蓄實力、興兵伐紂的文韜武略。這部書雖不是薑尚親手所寫的,可以相信,其中確實是據?中國曆史知識全書一一燦爛文化薑尚事跡材料編撰成書的。從書中所述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推行仁政、爭取民心,先謀後事、慎重用兵,封侯建國、分而治之,利用離間、收買等手段瓦解敵人,等等,足以說萌薑尚是古代善於使用權謀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論語》、《孟子》是儒家學派兩部主要經典,是孔子、孟子兩大師重要言論的集結。書中關於提倡中庸、推崇仁恕、任用賢才、以禮治國等等政治方略的論述,成為維護封建秩序的理論原則,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

《老子》主張以柔克剛、無為無爭、愚民政治等,在政治、軍事、統禦策略上都有獨特的價值。《韓非子》中關於因時變法、君主專製等思想,在封建時代兩千年中更是政治家們口誦心惟的治國之道。戴著“武聖”桂冠的軍事家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經典著作,不僅各國從事軍事智謀研究的高級將領、軍校教官、兵法學者研究它、注釋它,而且為政治、經貿、體育比賽、人際關係各領域的人們所運用,產生了近乎神奇的效應。至於東方古典哲學的聖典《周易》,在神秘的外衣下所包含的辯證思想和闡述的預測方法,世世代代啟迪著人們創造奇謀妙策,確可稱為智慧的寶藏、智謀的源泉。由此可見,自從20世紀中斯謀略科學興起以來,從囯際到國內,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探求珍寶,引發靈感,是很自然的了。

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承擔著振興中華、騰飛世界完成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任,對於古代智謀研究的成果,更應當百倍珍惜,認真發掘,精心研究,讓它萍去曆史的塵垢,重放光彩!目前,謀略科學的研究探索主要集中於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統禦、教育、體育、說辯等領域,卻忽視了司法這樣一個極端重要的領域。我國古代斷案智謀的研究起步很早,在先秦文獻中已經提出了很多斷案的原則和察奸的方法,後來更有一係列的著述問世。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積極地推進斷案智謀研究,以期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司法謀略學。我國古代斷案智謀的形成發展與整理研究,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四個階段:

第一,唐代以前,斷案智謀的醞釀階段。這一階段,開始有了斷案智謀意識,但是多屬零散的、片斷的論述和個別的感性的經驗,沒有形成嚴密的、係統的理論。當然也應看到,其中有很多見解概括了古代司法實踐的寶貴經驗,可供借鑒參考。大約五千年前的亮舜時代,開始設立專管訴訟的法官,皋陶(又作咎繇)被舜帝任命為士。士的職責就相當於法官。在《尚書》、《左傳》、《周禮》以及諸子學說中已經提出了一些斷案

刑的重要觀點。《尚書舜典》提出了慎重用刑的觀點。原文寫道:“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眚指過失,災指危害,肆是放寬的意思,怙是堅持不改的意思,賊即殺死,欽即慎重、認真,恤即憂慮。意思是說,由於過失造成損害,那就放寬處理,加以赦免;堅持錯誤不改,那就決不留情,處以死刑。慎重啊慎重啊,憂慮用刑之事啊。《尚書康誥》也有類似的觀點。原文寫道:“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終即始終一貫,適即偶爾,道指按審訊程序,極即窮盡,厥相當於其,時通假為“是”,表示這個。意思是說,有人犯了大罪,不是一貫作惡,隻是由於過失造成損害,偶爾如此,已經按審訊程序徹底查清了,這樣的人不能處死。《尚書大禹謨》提出了以刑止刑的觀點。原文寫道:“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協即符合、遵循,時通假為是,乃相當於汝,人稱代詞(你),懋即勉勵。意思是說,使用刑律的目的在於最後廢除刑律,民眾的言行都能合乎中庸之道,這是你的功績,努力啊!《尚書呂刑》是周代一篇關於刑獄的重要文獻,據說是穆王命令呂侯寫下的。其中提出了嚴格審理的觀點。原文寫道:“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於五刑。”兩造指原告、被告雙方,師指主持審判的法官,五辭指原告、被告在法庭上的陳述,簡即核查,孚即確實可信,五刑指墨、劓(力)、剕(炻)、宮、大辟。

意思是說,原告、被告雙方都到齊了,法官聽取他們的陳述。再用實物人證以及調查的結果加以核對,真實可信,分別輕重使用五刑判決。在《禮記》、《左傳》等書中都有通過觀察神態分析人的心理變化的記述。《禮記曲禮下》說:“凡視,上於麵則敖(傲),下於帶則憂,傾則奸。”敖即“傲”的通假,傾即斜側。意思是說,觀察人的眼腈,他抬頭看著別人臉部以上,就是驕傲得意的表現;他低頭看著別人衣帶以下,就是憂慮愁悶的表現;他左右斜視,就是心術奸詐的表現。《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述公子愆期對儋括在父親死後朝見靈王的評論說:“不感而願大,視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殺必害。”意思是說:儋括在父親死後不悲傷,卻想掌握大權,眼睛轉來轉去,腳步邁得很高,心思轉到別的事上去了,這個人不殺掉,必會成為禍害。以上都是察顏觀色、察奸辨偽的經驗之談。《周禮秋官小司寇》進一步把它概括化、理論化,提出了“五聽”(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方法,即從罪犯的言詞、臉色、呼吸、視聽等表現來窺察正直與奸邪、遭受冤屈與罪有應得。在曆代史書和筆記小說中都有很多關於名臣賢吏英明斷案的事例,為後世研究斷案智謀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以上都標誌著斷案智謀的孕育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