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由自主地踏進藝術的門檻,義無反顧地跳入藝術的汪洋,著實令人流連忘返,由衷地倍感三生有幸。
在追溯寧夏文化源與流的艱難跋涉中,竟意外地闖入寧夏五千年燦爛的藝術桃花源。在這座花園中,不僅能眺望和聆聽到原始先民那舞的律動、歌的粗烈,也能感受到當代人書的瀟灑、畫的飄逸;既能領略到剛勁雄渾的漢魏風骨,也能體察到大氣磅礴的盛唐情韻;既能品味出回族“花兒”的淒美悠長,也能徜徉於邊塞的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五千年洋洋灑灑,線墨飛動,舞袖飄揚,琴音蕭瑟,詩聲激蕩,不論詩詞曲賦,還是琴棋書畫,不論茶樓書場,還是舞榭歌台,到處都流淌著詩一般凝練的意緒,到處都映照出畫一般豔麗的景致,到處都閃爍著耀眼的藝術光華。
徜徉在這藝術的田園中,你會癡迷,你會流連,你會振奮,你會禁不住發出一聲聲感歎。每當這個時候,便頓然生出一種更強烈的使命感,無論如何要將寧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推出這個命題弄個究竟,盤清家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進而提升寧夏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急迫的意義。因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人們需要文化,需要不隻為人類提供生存本能要求,而且提供生命享受的文化,需要為文化的發展給予真誠、正確的指導。
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存在著否定傳統、否定曆史、詆毀文化的問題,而且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浪潮中,生發出諸多怪異現象。這也難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悠悠幾千年,那厚重的文化積澱,那包羅萬象並熔鑄著民族之魂的文化積澱,確實令今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昏昏然,不知該做些什麼,更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清理這曆史的瓦礫。正像麵對父輩留下來的一堆遺產,敗家子總是對之不屑一顧,或送人,或變賣,不幾天便坐吃山空,揮霍殆盡。聰明的兒子則會從中找出有用的金子,用以開辟自己的事業,清理掉無用的垃圾,甚至把垃圾變作肥料用於耕田,以至於能夠給他的子孫留下遠超過父輩留給他的遺產。更有一般迂腐的子弟,守財奴一樣守著祖宗的遺產,宗宗件件,哪一樣看著都是珍寶,喜歡得不得了,自己舍不得動,更不讓別人動,隻顧賞玩,卻既不修繕亦不創造,到老來,除了祖宗那幾件越來越舊的玩意兒,還是兩手空空。這些都在昭示著應當加強對寧夏文化的研究和提升推出,即對寧夏文化建設進行分析總結,找出正確的方法,給予引導。一句話,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全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正確地繼承挖掘創新推出寧夏文化,成了編著本書的基本動機。
在擔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以來,根據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結合寧夏實際,在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文化門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指導思想和措施,也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宣部《宣傳工作》等報刊上發表了一些思考性的文章,還有應邀在一些高校和自治區部門做文化工作輔導報告的講義,有些則屬於在親曆親為中的感悟和啟迪,比如在著急的情況下,我直接對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慶祝大會大型文藝團體表演《騰飛的寧夏》文學腳本進行策劃和創意,對寧夏重大文藝創作題材進行歸納和整理,以此調動全區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寧夏文化的縱與橫芻議》一書的編著,旨在總結經驗中探索規律,把零散的理念和觀點係統化、感性的認識理性化、成熟的做法製度化,意在為寧夏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提供一般的理論原則,而並不刻意追求舉例的麵麵俱到、闡述的精到細微。本著這種精神,便可以較為心安理得地決定取舍,安排繁簡,盡力使所要表達的理論原則羽翼豐滿、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