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42歲,回憶這些年來接觸過的人,不能說不多,不能說不雜。從著名作家、著名詩人到名報的主編到有名氣的導演到有名氣的編輯。從上到小,從名人到各級文聯、作協的主席到企業的老總,再到在人間苦苦掙紮、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這就是真實的社會,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即使,我這輩子,不能成名,不能成家,我也知足了。因為:我看到了太多真實的表演,而對化妝表演越來越淡漠。
從事文學的時間越長,越深刻懂得這人世間的事情。理解的越深刻,越感覺活著的沉重和愛的代價。
談到文學,也時刻讓人感覺沉重。如今,在市場經濟下,文學已經被金錢和權勢擠到了社會的邊緣,文學已經沒有了市場,文學刊物無法生存,紛紛倒閉,隻剩下幾家,苦苦支撐;作家們也紛紛改行,拿工資的還在偷著樂,沒有拿到工資的,隻能迎合市場寫點東西,那也是很苦很累。文學啊,那個當初在我眼裏美麗純真的少女,如今卻變成了滿身脂粉味道的世俗的女人了。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也不再是作家。
三、何必太在意
最近,魯迅文學獎公布了入圍名單。沒入圍的作家們,心中好似滾油煎,其實,那又何必呢。
作家方方說:“寫作靠實力,獲獎靠運氣。”不如把這些評獎暫且當成遊戲。玩遊戲,有勝利者,也有失敗者,大可不必太在意。真正的好作品,是讓老百姓們看了過癮,讓百姓喜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比如當年的《林海雪原》,直到如今還有讀者在閱讀;比如《蝸居》和《暗算》,比如《我的青春誰做主》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些受老百姓喜歡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獲獎的作家並不一定能贏得市場,贏得老百姓的喜愛。
小說是這樣,詩歌散文也是這樣。縱觀當今文壇:小說還有幾部讓人愛看的作品;散文也零星的有幾本好書。可是詩歌呢。我從喜愛詩歌,到如今拋棄詩歌,其實是有原因的。如今的詩人們大部分都在說著夢話,有時候,連詩人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說的是什麼,少有精品出現。
所以,好多年大家都有這種聲音:詩歌的獎到底是啥獎。現在,讀詩的人越來越少了,寫詩的也在逐年減少。職業詩人除了文聯作協的幾個外,大部分都在流失。詩歌無法成為產業,也就注定了詩歌也隻是擁有富足生活之後的消遣品了。如今,為了生活而在操心的老百姓們,已經不顧得詩歌這個雍容華貴的少婦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生活,為了生活,到處奔波,心裏早就沒了詩情畫意,就連當年的寫詩的人,也都為了生存,不得不選擇改行。
能進入文聯專門寫詩的詩人啊,那是幸福的人啊,專門寫詩的拿工資的詩人啊,以後還會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