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證道得大才(1 / 2)

“公子是如何戰勝三十萬匈奴人的?平城十幾萬晉軍都在一戰中灰飛煙滅。”範蠡作為政治人才,突然也對軍事來了興趣。

“上兵伐謀,勝道重其三,其一,軍魂道,要讓軍士們知道為誰而戰,為什麼而戰,上下一心,心道與戰略高度一統,言行統一,才能爆發集點力量,這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之道;其二,強軍道,這是軍隊的硬實力,是科學、客觀的軍事體係所決定,他包括了軍隊的指揮係統,軍隊的常規戰術訓練水平,軍隊的裝備係統,軍隊的後勤保障係統四個方麵,當兩支軍隊正麵相遇弑殺,強軍道,就是唯一的勝戰計;其三,謀戰道,它直接決定了戰爭結果,此道,又分為三個層次,一層是戰略謀,它是從戰略全局展開的謀略,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情報等,這是真正的以天下為棋,萬千均為餌。第二層是戰政謀,此謀是從局部宏觀的角度,打擊對方的戰爭潛力,戰爭後勤為核心計;第三層,也是最基本的戰役謀,用最小的代價,擊敗最大收獲的敵人,直至這場戰役的勝利,謀道。”

姬弘舉起茶杯,遙相敬了在坐三人一杯,繼續道:“姬家軍雖然才三千人,但人人心中堅定,視死如歸,以斬盡胡人為己任,姬家軍的軍備,戰術訓練,軍士素質,姬弘不謙虛的說,縱觀整個曆史,都無出其右者。雖然三千人破二十萬胡人,可遇而不可求,但也偶然中透著必然。胡人粗鄙,智慧尚未開化,那懂得兵法韜略,乃至更高覺悟的勝軍之道、信仰之道。”

“姬公子真是兵法大家,思想聞所未聞,亮佩服之至,上馬能安邦,下馬能治國就是說的姬公子這般。”諸葛亮對於姬弘所言,雖然還有諸多未明之處,但覺得甚為有理,可以說,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來思考軍事,可謂總綱。同時,他腦海中過完了所有的兵法韜略,都未有相同之述,由此可見是姬弘自己所創。

“前翻公子所言,萬物兩極,盛衰相隨,又說道建立萬世不衰的國家體製,敢問公子是否有解決矛盾對立之道?”範蠡問完,姬弘心中不免對他誇讚一番,果然心思縝密。

“一個國家,社會階層不同,有皇族,貴族,豪紳權貴,這是漢晉兩代導致滅亡的根本,因為他們沒有考慮百姓的需求,而天下九層九的人口,屬於百姓,就拿漢代劉邦來說,他本就是一市井潑皮,靠著與蕭何的關係,才坐上了一方亭長,他也是為反抗暴秦,才揭竿而起,聚集了無數百姓,化為漢軍。可立朝之後,立馬忘卻了根本,將飲水之源拋諸腦後,他當初是為何一呼百應?是天下百姓將他捧上了帝位。天下猶海,海有魚否,決海水之溫,決水之質,海是天下,魚是百姓。”

“公子真是所言深省。”兩人紛紛讚道。

姬弘接著說道:“如我大姬得天下,我將摒棄先秦以來的種種體製,從百姓需求設計大姬朝綱政體,這就要從人的五層需求說起,它是遞增層次,一是物質實現的需求,土地,金錢物質的有所剩餘;二是:官僚體係的公平和公正性;三是:社會創造的和諧程度,就是社會共同的信仰體係;四是:愛國性的軍事或政治抱負實現;最後是才華性的政治和軍事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