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了,新郎還是不能馬上進入帳篷,而是要背著行李圍著帳篷走圈,邊走邊試探著問新娘“留不留宿”,直到新娘回答“留宿”時才可走進帳篷。可是新娘往往由於害羞而不吱聲,這時參加婚禮的姑娘們會趁機隔著帳篷冒充新娘高喊:“不——留——!”新郎隻好接著走圈,直被鬧得滿頭大汗,焦急不安,逗得旁人發出笑聲。最後,新郎的兄嫂或族兄嫂出麵幹涉,新郎才得以解脫,進入帳篷。
新郎進入帳篷後,便要與新娘一起喝交杯酒,吃喜餑餑,這叫做行合巹禮。隨後新婚夫婦還要來一場爭搶競賽,看誰能獲勝先坐在被子上,據說這預示著今後誰在家中占據上風。這種“爭坐被上”的場麵也是充滿風趣,新娘不再害羞扭捏,新郎也一改白天的拘謹,二人在炕上你推我擠,爭得不可開交,、直到一方獲勝或者二人同時坐在被子上為止。滿族人新房內的床鋪也講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科人”鋪設,並在被褥上撒上棗、栗子、花生、桂元等,象征“早生貴子”。被子中間還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蘋果,象征“平安如意”。新房鋪好之後,還要“響房”,即在新房內奏樂。
新郎和新娘在帳篷內度過新婚之夜,第二天要在全家人之前早早起床,接著便舉行.“點煙分大小”儀式。一般先是由新郎帶領新娘拜祭祖宗神位,然後分別拜見公婆、兄嫂、姑姐以及宗族中的其他長輩們。第三天或第 升腰七天,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到娘家探望父母,俗稱“回門”。婚後 臉上的汗毛絞去,謂之滿一個月時,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個月,俗稱“住對月”。“回門”之 “開臉”。後,滿族人的婚禮儀式才算結束。
·“奠雁”、“席宴” ——朝鮮族的婚姻禮儀
如果說滿族的婚禮或多或少受漢文化的影響,那麼,朝鮮族人的婚禮則有著更為鮮明的民族特征。
較為傳統的朝鮮族婚禮一般分為兩次舉行。首先是新郎騎著高頭大馬,在自己的爺爺或叔伯等“上客”(也叫“上賓”)組成的“後行”隊伍簇擁陪伴下,前往新娘家舉行一次婚禮,叫做“新郎婚禮”。新郎要在事先借好的“下處”稍事休息,並要在這裏換上形如古代九品官服的紗笠和周衣。待吉辰一到,便前往新娘家布置好的“醮禮廳”,站在長桌的西側。新娘則頭戴類似花冠的“朝杜裏”帽,身著五彩羅衫和白色絲衫,手戴遮手用的彩綢甲紗“漢衫”,站在長桌的東側。隨後新郎向新娘鞠躬敬酒,新娘跪拜謝杯,醮禮儀式至此結束。
在這一過程中,最為獨具特色的,要算“奠雁”禮了。所謂奠雁是以大雁象征新婚夫婦永遠相愛,白頭偕老。當陪伴新郎的迎親隊伍出發時,要由一名“雁夫”手捧用紅布包著的木雁走在最前麵。到了新娘家,便會有人用盛放米或糕點的木盆把木雁接過去,並把新郎一行人讓進被稱為“全廊房”(即耳房)的客房內休息。等到了吉時新郎踩著米袋進入醮禮廳與新娘舉行婚禮時,這隻木雁仍然要扮演重要角色,以至於醮禮廳又被稱為“奠雁廳”,行禮用的長桌又被稱為“奠雁桌”。在新婚夫婦互相行禮敬酒之後,新郎要把木雁捧放在奠雁桌上並麵向北對其進行叩拜,然後新郎的嶽母會用裙子兜著木雁來到洞房內,並將木雁擲到新人的炕上,如果木雁站立在炕上,他們便認為新娘第一胎會生男孩,否則便認為會生女孩。這整個儀式過程,就叫做“奠雁禮”。
在奠雁禮和新人交拜禮完成之後,還要進行“席宴禮”,也叫“喜宴禮”。宴席桌上,擺滿了米酒、水果、點心、打糕以及各種魚肉佳肴。麵對豐盛的酒宴,新郎會委婉地說家中的長輩愛吃席麵上的哪種菜點。於是這些被點到的菜點便會被各包上一些送到新郎家中,一來向新郎家表明新娘家是如何款待新郎一行人的,二來展示新娘家做菜的手藝水平和家境,朝鮮族人將這種習俗稱為“打奉送包”。接著新郎與新娘家的陪客們開始進餐,酒足飯飽之後,大家先是逗引新郎唱歌跳舞,然後再共同歌舞,熱鬧一陣。以上這些儀式被稱為“初禮”,至此新人正式結為夫妻。
初禮完成的當天夜晚,新人要住進被稱為“廂房”的洞房度過新婚之夜。雙方首先進行獨特的洞房敬酒儀式,隨後新郎在自己脫去紗笠和周衣之後,再給新娘解開“朝杜裏”的帶子,脫去羅衫,以示二人白頭偕老。在解開“朝杜裏”的帶子時,新郎必須位於新娘背後,兩手從新娘腋下伸過去。有時人們為了逗弄新郎,在給新娘戴“朝杜裏”時,故意把帶子打上許多結,使新郎半天解不開,急得滿頭大汗。第二天早上,新娘家的近親要聚集到洞房與新郎認親,稱為“通常禮”或“通商禮”。然後各家近親輪流宴請新郎,稱為“東床禮”或“認親禮”,一般持續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