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河上下(豫、冀、魯、晉、陝民俗文化圈)(2)(1 / 3)

然後,行上頭儀式的婦女給新娘把頭發綰起盤在頭上,做個花髻,上頭儀式便告結束。隨後是夫妻喝交杯酒,開始“抓四角”抓四角是一種帶有占卜意味而又生動有趣的活動。新房鋪炕時先已把硬幣壓在炕席四角和正中,由新郎新娘爭著去抓,誰抓得多,預示著誰在今後的家庭生活中處處占上風。這項活動帶有很強的遊戲性,人們看著新郎新娘爭先恐後的“表演”,樂得開心天笑。當然,也有許多年輕夫妻這時反而相互禮讓,更是相敬如賓,令人羨慕。抓四角是在炕上進行,接下來仍是炕上的節目——新娘給新郎穿昨帳鞋。踔帳鞋是新娘早就精心製作好了的,無論鞋的式樣、繡花款式都傾注了新娘的意願,希望自己的男人穿上它腳步穩健,走正路,愛情專一。新郎穿上後須在炕上走幾步,這叫“昨帳”,意思是帳踔實了,愛情便堅固不移。一切進行完了以後,新郎新娘才規規矩矩地麵朝寫有“坐帳大吉”的紅紙坐下,等待新婚之夜必不可少的鬧洞房活動。

·“供雞”、“點湯”——中原地區的葬俗

婚喪嫁娶在民間俗稱為“紅白喜事”。作為“白事”的喪事,標誌著一個人生命的終結,所以活著的人對此特別重視。在中原地區,喪俗禮儀繁瑣,規模宏大,與中國其他地區大致相同。但其中供雞和點湯兩項內容卻頗為獨特。

中原人視雞為禮儀活動中的吉祥物,在喪葬禮儀中不可缺少。在河南中部,民間習慣是在人死後,要在死者床頭放上一隻宰殺洗淨的雞,雞身上插一隻筷子,這叫“倒頭雞”。它既是供品,也是家人送給死者的禮物。這種方式,大概與結婚娶親時帶活雞的意義相同。結婚帶雞,目的是取“吉利”之意,作為對新婚夫婦新生活的祝願。而人死後送雞,也取“吉利”的意思,以此祈願死者平安到達黃泉。 逝者下葬後的第二天,遺屬要到墳地祭奠,這叫“服喪”或“服三”。逝者的女兒要拿一隻煮得半生不熟的雞到墳上去。在墳前祭奠後,逝者的女兒把雞拿回家裏煮熟後讓眾侄兒吃掉。據說,在孩子們一口口品味雞肉的時候,逝者的災禍就被孩子們嚼掉了。

人死之後,從死亡之日算起,每隔七天都要祭奠一次,共祭五次,其中以第五個七天的祭日最隆重,民間有“五七獻雞”的說法,即這天親人們還要給死者獻上一隻雞。傳說陰間的五殿閻君非常殘暴,每到五七時,逝者經過這裏,他都要嚴刑拷打。由於閻君愛吃雞,於是逝者就托夢給活著的親人,讓在墳前供雞,這樣五殿閻君就會放過逝者。人們為了使親人能在陰間免受刑罰之苦,便紛紛在五七這天供上一隻白條雞。看來“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這裏變成了“有雞閻君好說話”。

服喪之期,除了給逝者獻雞之外,河南中部還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民間簡稱為“點湯”。一般供雞是逝者女兒所做的,點湯則是逝者的兒子兒媳所做的。人們提上瓦罐,罐內裝著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攜兒帶女到墳地祭祀。放炮、燃紙、叩頭之後,死者的兒子取四個餃子分別埋在墳墓的四個角上,然後繞墳三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逝者的兒孫輩吃。吃的時候要背過臉去,不讓外人看見,以免祖先賜予的福氣讓別人奪去。

河南還流傳著關於點湯由來的傳說:三國時的蜀國滅亡後,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便回到家鄉侍奉祖母。後來晉武帝司馬炎屢次下詔書請李密出山,李密上《陳情表》婉言謝絕,說祖母百年之後,自己才能從命。一天,祖母想吃餃子,李密趕忙買來肉和麵,精心製作。待他煮好餃子端到床前,祖母已經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時晉武帝又遣人來請,李密行至半路,忽然想起祖母到死都沒能吃上餃子,他連忙調轉車頭回到家裏,恭恭敬敬地把餃子埋在祖母墳前,將餃子湯灑在墳周圍,盡了孝心,這才灑淚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紛紛仿效他,慢慢形成了埋餃子點湯的風俗。

·元宵鬧花燈 ——流光溢彩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觀燈,是中國古代民問的一個盛大節日活動,值此良辰美景,往往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其熱鬧不下於正月初一。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北辛集市軍齊村,元宵節燈會成了全村的習俗。一到元宵,男女老幼手提各種式樣的燈籠走街串巷,燈火的光芒伴隨著歡聲笑語,充溢著整個村莊。

軍齊人的紮燈技藝聞名遐邇。他們紮的燈籠千姿百態,堪稱精巧的藝術品。燈會期間,家家戶戶都做了各種燈籠,有的吊在院內,有的掛在門前,還有的在院內豎起高杆,懸掛著“天燈”。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燈彩,吸引了遠近四鄰八鄉的人們前來觀賞。

軍齊村的燈彩,綜合了繪畫、剪紙、編織、刺繡等工藝,利用本地所產的藤麥稈、竹子等製成,其內容有表現人物故事的,如嫦娥奔月、八仙過海、武鬆打虎等;有描繪飛禽走獸的,如孔雀開屏、二龍戲珠等;也有表現花果植物的,如西瓜燈、蓮花燈。在這些燈節作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走馬燈和繡球燈。

軍齊村的走馬燈很為別致,藝人們巧妙地把燈製成三層或四層,各層所糊紙上有不同的畫麵,如八仙過海、三英戰呂布之類,燈點燃後各層內容隨著旋轉而不斷變化,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