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蠶花”、“軋蠶花”——絲綢之府的蠶鄉禁忌
浙江的湖州屬於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這裏土壤肥沃,河港交叉,氣候溫和,自古就有種桑養蠶的悠久曆史,被譽為“絲綢之府”。這一帶的蠶農有許多具有蠶桑文化特色的習俗。
每年臨近穀雨,家家戶戶開始孵化蠶卵。這之前一般要舉行“接蠶花”儀式。男主人將一張蠶花紙(在黃纖紙上插些柏樹葉,再插兩朵紅白相間的紙做蠶花)和一張水印木刻的蠶花娘娘像交給女主人,並輕輕唱道:“稱心如意,萬年餘糧。采得好繭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幾埭好房子。”唱畢,女主人便將蠶花紙和蠶花娘娘像恭恭敬敬地收藏起來。等到蠶繭豐收並賣得好價錢後,再拿出來供請,名日“謝蠶花”。
四月秧青麥黃時節,蠶農進入了春蠶生產的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著采桑葉,喂蠶,清除蠶糞,人人臉上都十分莊重,連走路也輕手輕腳,惟恐驚嚇了蠶寶寶。養蠶期間,蠶房門窗上,蠶匾蠶架上,都要插上紙花,以期繭子“滿室花開”。蠶農的辛勤勞動是確保豐收的關鍵。蠶經過頭眠、二眠、出火、大眠四次蛻皮過程後,便開始上簇作繭。此時豐收基本已成定局,蠶農們要做一種形似蠶繭的米粉小湯圓,叫“繭圓”。一麵供請蠶花娘娘,一麵互相贈送,互致慰勞。
最使人難忘的是“軋蠶花”。湖州有一座小山丘,名叫含山,長久以來,每年清明,這裏附近農村的蠶農,特別是養蠶女,都要到這座小山上走一走,軋軋鬧猛,俗稱“軋蠶花”。據說,人越多,軋得越熱鬧,這一年的蠶花就越興旺,凡到這裏軋過蠶花的女子,將來養蠶一定能獲得好收成。因此,每到清明,到含山的蠶農像潮水般湧來,附近集上的商販也紛紛前來設點擺攤,一些外地的戲班雜耍,也專程趕來演出。軋蠶花的女子頭上插起紅紅綠綠的蠶花,擠進人群,首先要到山頂廟中參拜,祈求神仙保佑蠶繭豐收;隨後人們總要去山頂北側的仙人潭,撿一塊小石頭丟向水潭中心,當地人所謂“擊中仙人潭,回家養龍蠶”。
在桐鄉芝村,舊時有一個規模較大的蠶神廟,人稱龍船廟。每年清明時節,當地蠶農就從廟中抬出蠶神,供上神台,祈求蠶桑豐收。祭祀儀式結束後,各地來的船隻就在廟前大河中表演各種節目,盡情歡樂。有在船上搭起彩台表演戲曲的,有在船頭豎起竹竿由表演者爬上去展示雜技的,有各村選派船隻進行快船競賽的,千姿百態,各呈異彩。如今,龍船廟雖已不存,但芝村龍蠶會作為當地農民的一項民間娛樂盛會,一直延續至今。·
“女兒酒”陪嫁——紹興地區的傳統婚俗
提起紹興的老酒,一般好酒之人無不垂涎欲滴。紹興老酒屬於中國八大名酒之一,它的色澤金黃澄澈,香氣濃鬱芬芳,滋味醇厚甘甜。據史籍記載,紹興酒大約始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越國都城會稽(即今紹興)已有人釀酒,而且相當盛行。《呂氏春秋》裏還記載有“酒醪勞師”的故事:當年越王勾踐出師伐吳,越中父老抬著自己釀造的老酒獻給勾踐,越王下令將酒倒入河中,與軍民共飲,全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大破吳軍。至今,紹興人還把這條小河叫做“投醪河”。南北朝時,用銀瓶存放的紹興酒已被列為貢酒,到了唐宋兩代,紹興酒越釀越好,被載入論酒專著《酒經》,從此成為大量進貢朝廷的貢酒。紹興的釀酒業不斷發展與創新,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花色品種,主要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花雕等五個大類。
長期以來,紹興酒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一年中的四時八節、人生禮儀中的婚喪喜慶,還是親朋聚會、往來應酬,都離不開以酒作市麵,形成了許多紹興特有的酒風俗,這當中尤以釀製“女兒酒”最為人們津津樂道。
過去紹興城鄉有一種古老的習俗,誰家生了女孩,做父母的就要釀造幾壇酒,用泥封口,埋入地下,待女兒長大出嫁時,將酒取出作為陪嫁。人們稱之為“女兒酒”。“女兒酒”是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一般不作喜慶時飲用,而是長期貯藏,隨著歲月久遠,夫妻恩愛和睦,才啟封飲用;或將“女兒酒”作為貴重禮品饋贈給至愛親朋。
“女兒酒”經過長期貯藏,開壇啟封時,香氣撲鼻,滿室芬芳。由於蒸發濃縮,酒往往隻剩下半壇或小半壇了。這時,酒的色澤渾厚、味淡,飲用時要摻進些新酒,味美甘醇。由於“女兒酒”經長年存放,酒精揮發後度數減低,即使飲醉了,也不像新酒容易傷人。所以,隨園老人袁枚稱其文雅耐味,“猶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
“女兒酒”不僅味醇香鬱,就是盛酒的壇子也大有講究,屬專門特製。酒壇上雕塑著“嫦娥奔月”、“龍鳳呈祥”等形象,以象征吉祥如意。由於酒壇上雕鏤了精美花紋,人們稱其為“花雕”。誰家生了女孩,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往往就說:“恭喜花雕進門!”如今,“花雕壇”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品得到了珍視和發展。花雕圖案采用堆塑彩繪的裝潢工藝,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色澤鮮豔,古色古香,剔透玲瓏,花雕酒早已成為人們爭購的上等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