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馬幫 ——穿行在茶馬古道上的運輸隊
有17條通向省內外的主要馬幫運輸線路,總長9000多公裏,馱馬多達4萬多匹。昆明附近有個富民縣,那時由於山道難走,不通公路,來自四川的鹽巴、紅糖、藥材,運往四川的布匹、染料、日用品等東西,全都要靠馬幫馱運。
在狹窄的山徑上,一隊隊馬幫馱著貨包,從山坳裏“得得”而來。“叮當”“叮當”的銅鈴聲在莽莽崇山中回蕩。依照俗規,走在前麵開路的頭馬要頭係紅綾,頸掛兩個大銅鈴,馱架上插上馬幫旗號,這叫“大鈴”;第二匹馬則頸戴一串小鈴圈,稱為“應山鈴”。這些鈴聲是馬幫行路的一種信號,由於山路大多又陡又窄,別的趕馬人聽見前方的鈴聲,便知道對麵來了馬幫,就會主動把自己的馬隊靠邊,以免相擠跌下山澗。一個馬幫隊伍小的有十多匹馬,大的可達百匹以上;馱運距離近的在百裏之內,遠的可至千裏之外。馬幫中的成員除了帶有幹糧食物外,一般都還自備武器,以防土匪搶劫。同時,馬幫之內還有著一套自己的“行話”,並要嚴守諸多的戒律和忌俗,以祈望馱運順利平安。
可千萬別以為馬幫生活是一件逍遙、灑脫的事情。雨打日曬、風餐露宿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有時再遇上馱馬生病、匪類猖獗、貨物丟失等天災人禍,更給顛沛流離的馬幫生活增添了一份淒苦。不信聽一聽趕馬人唱的歌就知道了:“石榴開花紅又紅,有女莫嫁趕馬人。吃飯好像餓死鬼,半年一載才回門。”·
傣家竹筒飯——清香四溢的西雙版納美食
雲南的西雙版納是一個遙遠而又美麗的地方,在這裏生存的傣族人世世代代與竹有緣,人們種竹吃筍,又以竹建房蓋屋、編桌做凳,用竹作匙作盆、作鍋燒茶煮飯。到了雲南的西雙版納,就不能不嚐一嚐那裏傣家人特有的竹筒飯。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祜、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多見於野炊時自烹自食。煮竹筒飯,隻需砍一節新鮮嫩竹,將米放在竹節內加水,放在火塘上燒煮燜熟,。剝去燒焦了的外皮,即可取出米飯食用。獵人們常將竹筒帶飯砍成兩半,各端一半食用。這種米飯包著一層白色竹瓤,米飯帶有竹子的清香,具有一種山情野趣。
香竹糯米飯,傣語稱為“考瀾”,隻能用具有特殊香味的香竹“埋考瀾”煮製。香竹係禾本科竹類,杆細如酒杯,竹節長2尺餘,內壁粘有一層具有特殊香氣的白色竹瓤。煮製香竹飯,選用當年長成的嫩竹,依節砍下,每段留一竹節。把泡軟淘洗好的優質糯米,裝入竹節,略加清水,用芭蕉葉塞住竹筒口,置於炭火或烤爐內用微火烘烤,至米飯接近熱時,取出竹節頓上幾下,複烤至熟。食甩時,用刀或木錘先輕錘竹節,使米飯與竹子內壁鬆開,剝去竹片便可食用。
西雙版納盛產竹子,每年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是這裏香竹成材的收獲季節,也是吃香竹漲飯的好時機,這種香竹糯米飯,柔軟細膩,外表裹著一層白色的竹瓤,如揉出來的圓形麵柱一般,用手握而不沾,具有竹子的清香味和烘烤食物的烘烤香味,傣家人外出時常攜帶食用,也常用來招待貴客。·銀衣繡飾妝苗女 ——獨具風情的苗家服飾文化
走進貴州、廣西的苗嶺山寨,人們不僅會被這裏山明水秀的景色和質樸淳厚的民風所吸引,更會對苗家千姿百態、瑰麗多彩的服飾發出由衷的讚歎。
由於苗族人大多居住在較為高寒的山區,男女的服飾寬大莊重,粗獷厚實,花紋繁多,色彩豔麗。男子一般青布包頭,上著大襟或對襟短衣,下穿長褲;女子的服飾與男子相比則更顯多樣,有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的,有穿無領上衣和繡有寬大花邊衣褲的,有長短不同的百褶裙,也有嫵媚動人的超短裙,式樣繁多,不一兩足。身著短裙的女子在峰巒重迭的山區,顯得矯健靈活;一襲長裙的苗女在翠竹環抱的清水江畔,更加輕盈婆娑。
苗家女兒還喜歡將各種銀片、銀雀、銀鈴、銀泡等銀飾品釘綴在衣服上,於是衣服就成了一件銀光閃閃的“銀衣”,輝光奪人,氣派不凡,令人限花繚亂。苗家的銀飾不僅造型多樣,反映的內容也相當豐富,有花鳥蟲魚、人物走獸,也有飛龍舞鳳、幾何圖案,風格大方自然,生動形象,有著強烈的美感,是苗族民聞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充分體現了苗族民間匠人的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平時,苗家女都穿簡單易洗的便裝,既經濟實用,又顯落落大方。若在跳月、出嫁或過節中,苗家女便穿上精心縫製的盛裝,再配上銀飾,戴上項圈手釧,走起路來叮咚作響,爍爍閃光。於是,清脆的銀響便會灑滿苗嶺山鄉。 如果說苗家銀飾是十足的華麗,那麼苗家的“家織布”就是純樸耐看了。苗家姑娘人人善於織布和繡花作衣,喜歡用自己手織的布料縫製節日和婚事的盛裝。這種苗族家織布藍紫烏亮,結實耐用,是用藍靛染料反複染、漂、捶、蒸而成。在家織布縫製的衣裝上,勤勞聰慧的苗家女用刺繡、挑花、蠟染等多種技藝點綴上五彩繽紛的民族紋飾,有蝶、鳥、龍、鳳等動物紋樣,有樸實莊重的牛角紋樣,也有雙獅滾球、瓜瓞綿綿等傳統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穿在身上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