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人結婚時,新郎與新娘要各吃一塊蘸有鹽水的饢,其用意在於借助鹽的神力傳導作用,使新婚夫婦愛情天長地久,含有祝願婚姻美滿幸福、白頭到老之意。此外,在維吾爾族民間,還普遍流行著以鹽起誓的習俗。在發生民事糾紛或其他激烈的爭執時,他們常常會借食鹽來賭咒發誓,以此表示某種決心或者對某件事、某句話表示堅決否定。在受到欺辱的時候,他們又會借助食鹽的“靈力”來發出詛咒。
維吾爾族民間對鹽還有種種禁忌,就連洗碗刷鍋的泔水也有忌諱,不能隨意潑灑,特別忌諱潑在容易被人踐踏的地方,因為在泔水裏可能會有鹽分含在其中。由於這種忌諱,人們就把泔水倒在較偏僻而固定的地方,這種地方在維族語裏叫“亞拉克”。人們走到這裏時不能跨越,而隻能繞行。這一禁忌體現了維族人對食鹽的敬畏,也包含他們對糧食的重視與崇拜。
對於饢等含有鹽分的傳統食物,維吾爾族人也存在種種禁忌。例如在開始吃飯時,人們要在洗淨手後,以彬彬有禮的恭敬態度靠近擺食物的餐布單,跪坐著先做祈禱後才可進食。更有趣的是,鹽有時還被維吾爾族人用作“逐客”的工具。當到家裏來的客人不受歡迎,或者來的不是時候,主人礙於麵子又不好當麵下逐客令時,就會悄悄走進廚房,把盛鹽的葫蘆搖一搖,挪一挪。他們相信通過這樣的行動,在食鹽神力的作用下,客人會自動告辭離去。而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既能實現“逐客”的願望,又不顯得失禮,足見他們心地之善良。
維吾爾族人一般還認為,經常處在逆境的人或倒了邪黴的人,一定是褻瀆了食鹽的人,可見他們對食鹽的敬畏之深。當你來到維吾爾族人家做客時,可千萬要當心才好,切莫在食鹽上“犯忌”,引起不快。
·虔誠行“淨禮"——愛好衛生的伊斯蘭教風俗
喜愛清潔、講究衛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民族的共同特點之一。在中國,寧夏地區的回族人伴隨著這種宗教觀念的樹立和宗教活動的進行,也普遍養成了講究清潔衛生的習俗。
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在穆斯林禮拜前必須行“淨禮”。“淨禮”包括沐浴、淨衣和淨處,但一般主要指淨身。“淨禮”又分為大淨和小淨。何謂“大淨”、“小淨”呢?《古蘭經》中說道:“當你們起身去禮拜的時候,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兩肘;當抹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如果你們是不潔的,你們就當洗周身。”所以,伊斯蘭教規定,凡教徒在房事、遺精、月經或產期血淨後,必須衝洗周身,稱為“大淨”。此外,在“居麻日”和其他宗教節日禮拜時,一般也要做“大淨”。教規還規定,教徒在嘔吐、流血或睡眠後作禮拜時,須洗手、洗臉、洗肘、漱口、洗鼻孔,用濕手抹頭、衝洗雙足,此稱為“小淨”。可見大淨和小淨都是進行洗浴,但這種洗浴並非可隨意而為,而是有特定的講究和程序。
在愛好衛生風俗習慣的長期影響下,回族人形成了特別的潔淨觀和對水的特別感情。他們認為,洗過的水隻能往下流,而不能往上反複洗滌。因而,平時洗手洗腳喜歡衝洗,洗澡也喜歡淋浴。
在衝洗時,他們愛用“湯瓶”,其狀如茶壺而體形略高,有蓋有把,向外流水的瓶嘴很小,不潔之物不易進入,一般是供作禮拜前“小淨”時用。這種用具的做工考究,款式簡樸,是回族人必備的器具。現如今,湯瓶壺的種類除銅製的以外,還有用搪瓷、錫、鋁、鐵等製做的,各有千秋。其實它也不再單是一種器具,而且具有了厚重的文化意義,湯瓶壺圖標往往成為穆斯林的一種標誌。在著名的回族武術中,甚至還有根據使用湯瓶的動作而創的“湯瓶七式”以及被稱為伊斯蘭氣功的“湯瓶功”。回族人在淋浴時,則多使用“吊罐”,在西北許多回族人家的門後,都可以見到這種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