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民俗文化圈)(3)(1 / 3)

關於藏族人獻哈達禮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古代漢族以帛為贄,象征著純潔無暇的友誼,據史書記載,遠古時代“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路過西藏時,就曾向當地部落首領獻帛,後來這種帛就以哈達的形式在藏區流傳下來。還有的說哈達的前身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時帶回的一塊漢帛,上麵織有萬裏長城的圖案和“吉祥如意”字樣。無論何種說法,都可說明哈達來自中原內地,而且曆史悠久。

·“拉伊”、“花兒” ——寓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歌

音樂才能非凡的藏族人對歌唱普遍情有獨鍾,創造出了風格多樣的民歌形式。而高亢悠揚、演唱技巧高超精湛的山歌,是藏族民歌的代表。這種民歌流傳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雲南等藏區,具有多種名稱。

在那曲和昌都等地,稱這種山歌為日魯、拉魯、魯或勒,在安多地區被稱為拉伊、拉依或拉夜,在藏北草原還有旋律完全相同的“強盜歌”和“俠客歌”。這是一種放牧時在山間曠野自由演唱的歌曲,同時也是藏族民間的情歌。它的曲調悠長,音域寬廣,多顫音,節奏隨散曲式結構起伏,是高原牧區獨有的歌唱形式。

在平時勞動間隙、節日中和婚禮上,藏族人常以此歌對唱。演唱起來歌聲四起,曠野回蕩,唱到興頭上還要以舞蹈助興。在青海的貴德縣,每年農曆六月還都舉行盛大的拉伊歌會。在婚禮上,青年男女經過老人同意並待老人退席後,會借著酒興通宵達旦進行拉伊對歌,許多情侶便是在這個場合屬意定情的。

青海地區的土族人和撒拉族人民聞也有一種民歌,叫做“花兒”。青海流行的花兒主要是河洲花兒或河湟花兒,但是與西北其他地區的花兒相比,這裏的花兒調令豐富而固定,歌詞繁浩,格律嚴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青海花兒流行的地區,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口花兒,為了一展歌喉,痛快對唱,青海的各個民族每年還進行多次花兒會。除了西寧的漢族老爺山花兒會外,青海各地的土族人每年要舉行多次花兒會。土族花兒調令有“尕連手令”、“好花兒令”等十幾種,結尾均拖長下滑,深沉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每年農曆四月和六月,青海循化縣都要舉行撒拉族花兒會,但附近的回、東鄉、土、藏、漢等民族也都會趕來參加,使其盛況空前。撒拉花兒一般使用漢語演唱,歌詞多為四句,有獨唱、對唱和聯唱等形式,但因受藏族民歌的影響,其音調普遍帶有顫音,聽起來悠揚婉轉,另有一番韻味。

·賽犛牛——青海玉樹的民間競技活動

在青藏高原,各種家畜不但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且在許多節慶和民間競賽活動中都離不開它們。如在各種節日期間舉辦的競賽活動,毛驢、馬甚至犛牛都是競賽的主角,這些競賽也是別開生麵的。

毛驢是一些藏族人常用的畜力,除了日喀則等地的藏族人在逛林卡時開展毛驢賽跑之外,西藏山南澤當縣一帶的藏族人每年藏曆十一月還要擇日舉行“娛驢節”,讓毛驢們悠閑“過節”,擺出精飼料和茶葉水等讓毛驢們盡情吃喝。

每年藏曆七月,地處藏北的那曲鎮都要在當地草原上舉行盛大的賽馬會。到時候,無論是騎手還是賽馬打扮得渾身色彩鮮亮,精神抖擻。賽場上的駿馬風馳電掣,場下的觀眾掌聲雷鳴,喊聲入雲,盛況空前,獲勝的騎手會像英雄一樣得到人們獻上的哈達和青稞酒。

青海西寧附近大通、互助和樂都等縣的土族人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也舉行盛大的賽馬會,比賽內容除了比速度的跑馬賽之外,還有一種奇特的“走馬”比賽。這種比賽既要比速度,又要比馬的走姿。參賽的馬在比賽中隻能碎步小跑,以優美穩健的步態爭取領先到達目的地,但絕不可縱蹄而奔,否則便會被取消比賽資格。要使馬具備這樣的比賽技能,沒有一二年的專門訓練是難以成功的。所以每次比賽後,人們都要給獲勝的駿馬和它的主人披紅掛彩,敬酒祝賀。獲獎的馬也會立時身價百倍,成為許多人追求的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