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有個叫諸葛恪的孩子,人很聰明。他父親叫諸葛瑾,字子瑜,在吳國當官。
諸葛瑾的臉很長,人人笑他“驢臉”。一天,孫權大宴賓客,乘興拿諸葛瑾尋開心,命侍臣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此諸葛瑾”四個字。賓客們見了,捧著肚子大笑。
諸葛恪見父親受辱,很不服氣,立即請求讓他續兩個字。
孫權見諸葛恪是個孩子,也沒放在心上,便一口答應了。於是諸葛恪就在“此諸葛瑾”四字下麵,續上“之驢”二字。
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諸葛恪聰慧過人的。孫權也連聲喝彩,並笑道:
“這驢是你父親的,你就牽它回家去吧!”
散席之後,有個侍臣向孫權稟奏說:
“一國之主敗在一個毛孩子的手上,實為我堂堂東吳一國之恥。微臣有良策一道,以洗刷奇恥大辱,乞望主公采納!”
孫權並不覺得有什麼恥辱,隻是興猶未盡,就叫他奏來。
“主公立即傳旨,叫諸葛父子把驢子牽回來,在‘此諸葛瑾之驢’下麵續個‘臉’字。這樣,主公便能轉敗為勝啦!”
“說不定寡人敗得更慘哩。”孫權笑著說。
“主公本意取笑諸葛瑾臉長似驢。那小子要添兩個字才能解嘲,而主公隻續一個字,又挽回了局麵,不是顯得主公棋高一著嗎?”侍臣解釋說。
“你的字再少,也是學人家的。創造是天才,模仿是庸才,生搬硬套是蠢才。諸葛恪的聰明是值得稱道的。作為一國之主甘當庸才,去跟一個小孩子計較,豈不成了天字第一號的大蠢才嗎?卿家的餿主意,寡人不敢接納哩!”
孫權說罷,哈哈大笑。侍臣羞得麵紅耳赤,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