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三言二拍”與擬話本(1 / 1)

從文體上看,最初的話本是宋元說話藝人的底本,主要是供說話人表演時做提示情節使用,是藝人表演時使用的提綱、草稿;以後,話本經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閱讀,這就是話本小說,如宋時的《碾玉觀音》與《錯斬崔寧》。擬話本則是仿擬話本小說創作而成的短篇小說,“擬話本”這一稱謂是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的。

話本小說的整理與擬話本小說的創作的直接誘因是印刷出版可以獲取商業利潤。從明代後期的天啟、崇禎年間開始,人們對小說的閱讀興趣不斷增強。市民隊伍的擴大、讀者需求量的增加,再加上造紙印刷技術、專門出版印刷商的發展,都刺激了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的發展。但擬話本究竟始於何時,或者說從何時開始人們把它從與之混在一起的話本小說中區分開來,是無從考證的。

但文獻資料顯示,明初至嘉靖之前,我國白話短篇小說的創作一直處於低穀時期。明中葉之後,白話小說空前繁榮,一方麵一些文人對宋元話本加以整理潤飾;另一方麵又有意識地模擬宋元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這就是擬話本。從話本到擬話本,是由供講唱的口頭文學的記錄發展到供人閱讀的案頭文學的創作。對白話小說的彙集、刊印,最早有嘉靖年間洪楩編撰的《清平山堂話本》,共六十種,故又稱《六十家小說》。萬曆年間,一個叫熊龍峰的人分冊刊印過話本小說,今存四種,即《熊龍峰刊四種小說》,這些短篇小說集較多地保留著作品的原貌,為收集整理、改編白話小說開辟了道路。在白話小說的整理、創作方麵功績最顯著的是馮夢龍。天啟年間,他先後出版了《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說集共收入一百二十篇小說,總稱“三言”,其中既有宋元話本,也有明人擬話本,還有他自己的創作,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的總集,代表了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白話小說的發展。繼“三言”之後,崇禎年間有淩濛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實收小說七十八篇,人稱“二拍”,它是我國最早的個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集,開創了文人擬話本專集的先例。“三言二拍”問世後,出現了文人創作編輯擬話本的熱潮,短篇白話小說集有陸人龍的《型世言》、席浪仙的《石點頭》、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等,中篇白話小說集有華陽散人的《鴛鴦針》、古吳金木散人的《鼓掌絕塵》等,勸誡意味更為濃厚,藝術水準亦呈下降趨勢。

從體製上看,擬話本與話本的區別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題目。是故事的主要標誌,宋代以後增加到七八個字甚至更多。(2)篇首。通常用一首詩或詞作為開頭,可以點明主題,概括全篇大意也可以陪襯故事內容。(3)入話。是篇首詞之後加上一番解釋,然後引到正文。(4)頭回。在入話之後再插入一段故事,又稱“得勝頭回”或“笑耍頭回”。(5)正話(正文、正傳)。是話本小說故事的主體。在體製方麵有兩個特點,一是正話的文字明顯分為散文和韻文兩部分,二是表演時的分回。(6)篇尾。話本一般都有一個煞尾,與本事的結局不同。話本的煞尾是附加的,具有相對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