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紙】
清明節祭墓習俗。在清明的前十日或後八日掃墓祭墳時,把紅、黃、青、白等五色紙錢綴於墓身墓周,這與在墳前焚燒紙錢同意。此俗起源甚早,據文獻記載,漢代有埋紙錢,唐代有燒紙錢,唐詩人王建《寒食行》詩雲:“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獻紙之俗,可能始於明清,清人顧祿撰《清嘉錄》:“其有掛於墓者,則彩箋剪長縷,俗呼掛錢,亦曰掛墓。”紙錢用色紙剪裁而成,長方形,大小不等。
【清明餜】
傳統節物。清明節屆,人家用薯幹磨粉作皮,用豆沙或麥粉拌糖作餡,製成一個形如畚箕、犁頭或龜殼的餜,寓耕作順利,五穀豐收意,俗稱“清明餜”,以此享祀祖先。
【腰骨餅】
安海有個獨特的風俗,就是出嫁了的女兒,每年夏曆四月初八,要買“腰骨餅”回娘家敬奉父母。所謂“腰骨餅”,實是普通的肉餅、豆沙餅。據傳,從前安海有個富員外,生三個女兒已出嫁。
四月初八是員外的夫人壽辰,此前夫人不慎扭傷腰骨,疼痛難受,勉強支撐。是日祝壽,嫁給有錢人家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壽禮豐厚,唯嫁一個窮秀才的小女兒,隻買二包綠豆餅表心意。老員外不屑一顧,橫眉拂袖,不意把夫人手中的餅拂落地上。夫人急忙彎下腰去撿,不料這急彎腰“咯”的一聲,扭曲的腰複原了。隻見夫人邊啖餅,邊連聲喊好。從此眾口相傳,都說安海四月初八製的餅有強筋健骨之效,美其名曰“腰骨餅”。同在此時,窮秀才秋試高中僅次於進士一級的舉人頭一解元,故“腰骨餅”又稱“解元餅”。此餅是孝順父母的象征,代傳不廢,迄今不知多少年月。
【陷城洗街】
民間紀念日。明嘉靖年間四月廿三、廿四日,倭犯永寧衛城,衛指揮偷安溺酒,城陷,倭燒殺搶掠,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僥幸逃出的男婦老幼匿於衛城水關溝,盡被堵在溝中。旋遇狂風暴雨,血泊漂屍,無一幸存。自此,凡歲之四月廿三、廿四日,鄉人必備牲禮紙帛祭祀亡靈,寄托哀思。此日常雨,俗謂天與同哭;偶無雨,民亦挑水洗街,以示不忘洗仇雪恥。另一說,清順治間,清兵為剿殺來永寧招募義兵的鄭成功部將林順未果,遂屠城二日,血洗衛城。
【祈夏】
歲時風俗。深滬漁村獨有。漁民最忌夏季(指農曆五、六、七月)常有台風,而平時風輕不宜揚帆拋網,許多魚種又未進入成熟期,是為生產的淡季,當地有“立夏小滿,一日牽一碗,死五絕六無救七”的民諺流傳。忌夏是漁民對天對海的敬畏,於是就產生四月初一“祈夏”(閩南方言“忌”與“祈”諧音)的祭典,祭天祭海,祈求年景豐稔,夏季平安。時屆,一個由十二至十六人組成的身穿清兵服,頭戴清兵帽的“唆囉嗹”隊伍,恭迎奉祀在寶泉庵和五澳“擋境”宮廟裏的龍公(一個木雕龍頭)出宮,龍旗前導,鉦鼓鑼鈸等打擊樂及護駕善信後續。先原地祭祀,形式如原始驅鬼逐疫的儺舞。由司鼓領唱“唆囉嗹”,眾幫唱;唱詞是依所求內容隨口編成的,如“四月初一起鼓聲(唆囉嗹咿都啦啦啊嗹),手扶龍公出宮埕,龍公出巡四季好,平風善水有海討(唆囉嗹咿都啦啦啊嗹)”,後起駕巡行,為各垵澳通行選舉祈夏祭奠儀式。返駕時,商店、民居均放鞭炮迎送。
【五月節】
歲時節俗。農曆五月初五日,稱五月節,原稱端五節,別稱端午節。夏曆在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推算,到五月為午,故稱五月為午月。又說唐玄宗八月五日生,為避諱改“五”為“午”。
而午時為陽辰,故亦稱“端陽”。此俗來由,眾說紛紜,有說源於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蘭浴;有說是紀念春秋時不受祿,於五月五日在綿山抱木遭焚而死的介之推;有說是紀念忠於吳,後被吳王夫差殺害的伍子胥;有說是紀念為尋父屍骸投江而死的會稽孝女曹娥,但最流行的是漢末以後定型的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且逐漸為人們所認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生於湖北秭歸,少有抱負,決心革新政治,曾任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後楚王聽信讒言,把他貶斥放逐。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死。民間五月初五縛粽,劃龍船等即為紀念屈原而來。《荊楚歲時記》雲:“俗傳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雲:“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常苦為蛇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據傳,江中蛇龍懼楝葉和五色絲,見之不敢與屈原爭食。此外,五月節還有插艾,唆囉嗹、飲雄黃酒、洗百草浴,掛香袋、燒蒼術蟬蛻等節俗活動。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仍視五月節為主要節日,以賽龍舟,食粽為主要活動內容。
【五月節粽】
五月節食俗。以糯米、秈米混合浸泡於堿水中,淘淨後取粽葉(竹葉)包之,用堿草縛紮成菱形,置鍋水裏煮熟,涼後蘸糖或蜜食用,清涼可口。還有專用糯米,佐以豬肉、香菇、蝦米、雞蛋、栗子等物包紮而成的肉粽,煮熟食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此謂飯筒,是五月節粽的原型。傳說,當時投飯筒於江中,多為魚蝦所竊,後屈原托夢於人,說用楝葉把米飯包起來,以彩絲縛之即可懼蛟龍。宋蘇軾詩雲:“水餅既懷鄉,飯筒乃憫楚。”其實,粽子原是一種夏令食品,並非專為紀念屈原。漢代就有以粽子賞賜百官之俗,至唐代粽子才有明顯的紀念屈原的意義。端午日,晉江幾乎家家戶戶食粽,有素粽、肉粽、豆粽等多種。
【插榕插艾】
五月節俗。五月初五,采艾蒿插於門首,俗謂可避邪禳毒。艾草入藥,為中草藥的一種,味苦微溫,入肝脾腎經,有宣氣理血、調經安胎、驅辟瘟瘴之氣的功效。五月節插艾,其俗形成較早,南朝人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踏青草……采艾為人(以艾草剪紮成人形),懸於戶上,以禳毒氣。”宋代周密撰《乾淳歲時記》一書亦有類似的記載。每屆端午,晉江各地都有插榕插艾之俗,多以艾、榕混合懸於門首。
【劃龍船】
五月節俗。劃龍船,即賽龍舟,龍舟競渡。此俗遍及大江南北,是為拯救屈原的一種紀念活動。《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有古詩詠曰:“湘江陰魂今何處?猶教終日競龍舟。”春秋戰國時期的龍舟,就是在船上雕刻龍紋,此後則在船身上畫龍鱗、前畫龍頭、後畫龍尾。賽船一般在大江大河舉行,即幾隊船同時出發,先到終點為勝。也有在終點設置錦標,以取得錦標決勝負。競賽開始,船上彩旗飄揚,艙中鑼鼓喧天,舷邊眾水手奮力劃動木漿,比試高低。觀者林立兩岸,喝聲震耳,蔚為大觀。此俗傳承至今,仍為群眾所喜愛。
【練槍星】
簡稱“練星”。這是晉江亭頂村獨一無二的一種習武活動。
五月節舉行,亦有避惡、禳災、辟邪之意。據老一輩亭頂人說,上世紀40年代末此俗尚存,後因政府收繳民間槍械而不繼。時隔半個世紀,記憶依舊清晰。節屆那天午後,村人紛紛來到一個古樹參天名叫“後壁埔”的地方觀看“練槍星”表演。此時,已有人用赤土漿在一棵樹幹上塗抹一個海碗大的“靶盤”(盤中貼一榕葉)。參賽者均用老式鳥槍,射擊時有單擊,也有雙擊,形式多樣,槍聲不斷,氣氛熱烈。最引人注目的是“展槍譜”,包括陣式、步法、姿態等內容,有“鐵拐醉酒”、“洞賓佩劍”、“猛虎跳澗”等各種名目。此俗源於何時不詳,有人推測明清就有。不見諸載籍,未敢妄斷。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有唐代長安端午節宮中“射粽”事,即鐫小粽子於金盤中,令宮人以小弓箭射之,射中者得食。又遼金時代及宋代軍中“馳馬斫柳”的端午遊戲,其形式與亭頂“練槍星”頗有相似處。即使不是射粽或斫柳的演化,也可見其來源甚早。從龍舟競賽、水上掠鴨和亭頂的練槍星看,無疑都有益於身心健康,有助於防盜護村。
【水上捉鴨】
夏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死,眾集船營救不果,後成為龍舟競渡之俗。據《武陵競渡略》記載,時沅湘間競渡已設有鴨標。安海的競渡捉鴨,乃承古之楚製。後港道淤淺,競渡不再,保留捉鴨的水上競技。端午節屆,船泊海邊,船頭裝一根杉木,伸出水麵三四米,杉木塗上油脂,末端掛上一個竹籠,籠子裏藏一隻鴨子。參賽者一個個從船上沿油滑的杉木走,誰走到末端,碰到竹籠,使籠子自動啟開,鴨子落到水裏,在水上追捕到鴨子,就算奪標。此活動從安海流傳到沿海鄉鎮,久而成俗。
【登塔投】
五月節,安海家家煎麥敬祀神靈祖先。飽餐後,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上街遊賞,一個個登上白塔,把隨帶的麥投入塔下的鴻江,以此憑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上世紀50年代白塔塔身傾斜,鴻江又淤積成陸,“登塔投”之俗不複存在。但“衫潤餅褲,滿街四處”的俗語還在群眾中流傳。現在每屆端午,孩子們穿漂亮衣服上街遊玩也叫“投”。
【午時水】
俗謂五月初五日正午所汲的井水為午時水。用此水洗浴可強身,泡藥草飲之可祛病除毒。
【驅五毒】
民間五月節一種辟邪驅毒的民俗活動。晉江各地都流行。所謂五毒,指的是蛇、蠍、蜈蚣、蜘蛛、蛤蟆。這些毒蟲都孳生於夏曆五月,所以家家戶戶都在五月初五備雄黃酒或石灰,在屋角、牆腳和壁上噴灑,以消毒驅穢。也有焚燒蒼術之類的藥物,以淨居室。
【送蚊】
五月節節俗。民間有插艾蒲於門上以驅蚊,有焚燒陰幹的艾蒿等藥草以熏蚊,皆謂之送蚊。徙居台灣的晉江人則於端午節清早,在自家的屋子裏燒一把稻草,連同紙錢送至村路旁,亦稱送蚊。
【午時聯】
晉江五月節曾見有貼午時聯的風俗。午時聯比春聯短小,不是蘸墨汁書寫,而是用硃筆或黃色的雄黃酒寫在黃紙上,貼於廳門。貼聯時間必是節日的午時。聯的內容多為辟邪祈福和懷思屈原。如“蒲劍衝天皇鬥現,艾旗拂地鬼神驚”、“門高無礙齊公子,海闊難尋楚大夫”之類。也有貼午時符,以避災驅邪。南宋已有貼午時符之俗,吳自牧的《夢粱錄》有此記載。
【夏麵】
夏天傳統食品。舊俗在夏至日吃麵,故稱夏麵。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雲:“夏至,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也。”晉江人所食夏麵,多以自捕的河蝦或海蝦為配料,故俗稱蝦麵。閩南方言,“夏”與“蝦”諧音。
【補夏】
歲時食俗。立冬有補冬,立夏有補夏。俗謂是日是時進補最能強健體魄。食物以雞鴨豬羊為主,多合黃芪、當歸、黨參、牛膝等補血益氣助陽的中藥蒸煮。
【吃夏蛋】
立夏食俗。時屆立夏,人們把雞蛋或鴨蛋置鍋中煮熟,全家大人小孩都吃一兩個,謂可耐暑防病,強身健體。此俗不僅晉江有,江浙雲貴的一些地方也有。
【煎補天】
五月節食俗。《玉篇》注:“餌也。”晉江的煎,源於此。製法是:小麥磨粉,加適量糖和水,攪勻,作餅狀,置油鍋煎熟食之。此俗產生甚早,是信仰女媧遺風。南朝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即記有煎補天事。上古傳說,共工氏為祝融所敗,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乃煉五彩石補天,天複如舊。相傳女媧氏是正月二十日補天的,後世多以此日或正月十九,或正月廿三為補天日。晉江的“煎補天”不在正月,而在五月初五,可能與閩南五月多雨成災有關。
【唆囉嗹】
又稱“采蓮”。節屆之日,踩街隊伍於行進間作水上“采蓮”的《唆囉嗹》歌舞表演。也有認為“采蓮”即“采筅”,引申為解瘟驅害。《泉州府誌》載:“五月初五日,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此俗由來已久,流行晉江城鄉,唯安海《唆囉嗹》保留最為完整。采蓮隊伍以艾旗(長竹竿頂端用彩線捆紮榕和艾葉)為前導,後麵由四個壯漢扛一木雕龍頭,左搖右晃,如神龍遊蕩水中。接著是載歌載舞的采蓮隊,再接著是兩個身穿紅衫綠褲,塗脂抹粉,手提玉蘭花籃的花婆,一路把玉蘭花分送給觀看的路人。最後鑼鼓及弦管演奏。隊伍串街串巷,挨家挨戶,搖旗拂塵,驅邪祈福。家家施以“紅包”,花婆回贈鮮花,象征吉祥。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肩扛木棍,前掛銅鑼,後掛夜壺(裝雄黃酒),袒臂散發,身穿馬褂,腰係蒲劍,赤腳(或穿草鞋)踩著醉步的醜角,人稱“鋪兵”(古代傳遞公文信件的差役),給表演增添了濃烈的喜劇色彩。鋪兵每到一民宅或店鋪門口,即喝口夜壺中的酒,麵朝戶主大門喊道:“龍王入恁厝,主人凸凸富。”艾旗和龍頭進入廳堂,喊道:“龍王采蓮采向東,主人錢銀用空。龍王采蓮采向西,主人珠寶滿厝內。龍王采蓮采向南,主人財源通龍潭。龍王采蓮采向北,主人黃金頂厝角。”艾旗揮舞,采蓮在主人的鞭炮聲中結束。有學者認為,“鋪兵”是“醉鍾馗”的形象,因鍾馗能打鬼吃鬼,與五月節驅邪除穢合。
【掛香袋】
五月節風習。所謂香袋,就是用紅布或五色碎布縫製的小荷包袋。其形不一,有方形、長方形、菱形、鎖形;有狀如虎仔、壽桃、雞心、粽子,內裝雄黃、菖蒲、艾葉之類中草藥研成的末。香袋多戴在兒童胸前,或係於臂上,用以驅毒辟邪。此俗古已有之,清顧祿《清嘉錄》雲:“製繡囊絕小,類荷包之形,中盛雄黃,謂之雄黃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