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人】
舊時婚姻的中介人稱“媒人”。《孟子》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在封建社會始終被認定是男女婚姻不可逾越的合法形式和道德標準。早在周代就設有官媒。《周禮》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此後,民間以媒謀生日多。男冠女笄之年,媒人便從中說合,一手包辦。婚事成,得酬金頗豐。晉江有俗話說:“媒人嘴,胡累累”,意即媒人胡說八道,話不可信。業媒者為謀取財物,常采用欺騙手段,隱瞞實情,甚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釀成悲劇。在公眾眼裏,媒人形象不好,名聲不佳。在戲曲中媒婆是個讓人討厭的醜角。上世紀50年代以來,媒妁製度雖廢,但陰魂不散,仍有殘餘。直至近十年始為婚姻介紹人所代替。
【六禮】
古代婚俗,即議婚至完婚的六種禮儀程序。一、納采,六禮之第一禮。男家遣媒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二、問名,六禮之第二禮。男家遣媒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出生年月;三、納吉,六禮之第三禮。男方將卜婚吉兆告知女方並送禮訂婚;四、納征,六禮之第四禮。男家往女家送聘禮;五、請期,六禮之第五禮。男家把卜得的婚娶吉日通知女家;六、親迎,六禮之第六禮。男方親往女家迎娶新娘。以上六禮,周代即已確立,為娶親必須遵循的程式。對此,《禮記》有明確記載。曆代雖有更動,各地風俗亦不盡相同,但大抵取六禮之意。如北宋士庶婚禮並“問名”於“納采”,並“請期”於“納征”。明代官宦貴族仍備六禮,庶人則減禮。而清代官製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多了“鋪房”一禮。晉江舊時婚娶多遵《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隻納采、納征、請期、親迎。
【提生月】
所謂生月,即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時用毛筆寫在一張長方形紅紙上,古稱“庚帖”。把“生月”配以天幹地支,一組兩字,四組八字,便是俗稱的“八字”。規範的“生月”寫法,就是用幹支紀時書寫,如“坤造××年××月×日×時瑞生”。寫好,由媒人提到男家。男家把“生月”壓在奉祀神祇或祖先的香爐下,虔誠上香禱告。三天內若全家平安,未出現打家鬧宅,破碎器皿事,叫做“三日圓”。男方家長又經細詳查詢,再攜“生月”到某一寺廟求神問佛,如得吉簽吉杯,則請算命先生合婚。認可後把“生月”送回女家。與此同時,女家亦照章辦理。
【合婚】
合婚,俗稱排八字。雙方議婚時,開出八字供審合,一卜男女命中有否相克,謂之合婚。古時皆問神問祖先,後來則問相士。相命先生把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時,據五行生克之說推算(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無相克,合婚為吉;如八字不合,生時相克,則不能通婚,退回“生月”。此俗起源甚早,曆代沿襲,至今尚有遺痕。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婚娶之禮,先憑媒氏,以草帖子通於男家,男家以草帖子問卜,或禱懺,得吉無克,方回草帖。”這是宋代人記載的當時合婚之俗。
【婚書】
議婚成後,男女雙方互換訂婚憑據,這就是舊時的“婚書”,也稱“庚帖”。多用描金鸞鳳朱紙書寫,按男左女右為序,分別寫上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名號,男方封套正中寫“恭求”,女方封套正中寫“敬元”,各自封麵寫“天作之合,文定厥祥”、“鸞鳳和鳴,珠聯璧合”,一式二份,擇吉日由媒人傳送。至此婚事定,不得變卦。
【坤造】
與“乾造”相對。“生月”開頭寫“坤造”二字,是婚姻關係中女方的稱謂。以男方為乾造,女方為坤造,是古代的一種婚俗。《周易·係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認為乾之象為天,坤之象為地,並將乾坤引申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等等的代稱。所謂“造”者,指人之生辰幹支。故稱男命為乾造,女命為坤造。此俗今已不存,提生月之俗亦已早廢。
【相親】
經男女雙方合婚認可後,男家擇日由女性家長或嫡親長輩到女家觀察女方的形容、儀態、言談、舉止,稱為相親。晉江人看重相親之俗,一相再相不厭其煩。相一次的叫“粗看”,相二次的叫“細看”。民國後,有擇定日期、地點(多在商肆或遊樂場所),讓男女雙方本人對看的。相親之俗古已有之。《夢粱錄》載:“男家擇日備酒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
【壓定】
亦稱訂親、訂聘、掛“手指”、過小禮。壓定者,婚約已成,以物為定。男家擇定吉日,由媒人偕同男家女性尊長,到女家下聘,締結姻盟。《禮儀》載:古代用雁作為訂婚信物。晉江多用戒指及布匹、禮餅、手巾扇等物。女家收受聘禮後,另備多種禮品,加上芋頭、薑母等回贈男家。嗣後,男女家各把所收禮品分贈遠近的親戚朋友,借此告知婚事成了。
【掛手指】
“掛手指”是晉江行壓定之俗的主要信物。女方請茶畢,男家尊長即把刻有“吉祥”、“富貴”或男方姓名的兩枚戒指(有兩金,也有一金一銀)戴在女方的無名指上,以示恪守信約。手指首尾相連,圓滿如環,有白頭偕老、永生不分之意。據傳,此俗由西域傳入。《晉書·西域傳》:“大宛俗,娶婦先以金同心指環為聘。”回族亦行此俗。
【請鞋樣】
訂聘後,女家通過媒人到男家索取諸親眷的鞋樣(鞋的尺寸),各製一雙新鞋,到送嫁妝之日一起送到親家,表示對男方父母兄弟姐妹的親善。
【擔盤】
亦稱辦盤、轎前盤、行大禮等,皆“納征”的俗稱。這是男女兩家締結婚姻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的重要儀禮。晉江盤儀項目頗多,均置放於漆盤上,遣專人肩挑送到女家,故有“辦盤”、“擔盤”等的名稱。盤中財禮數量及種類,皆寓吉祥意,其數取雙忌單,取全忌缺,如紅燭、酒樽必成雙,果盒、饌盤必全座,公雞、豬心必成對,還有花包、蛋糕等不能單數。舊時聘金多送硬幣(銀元),入民國改送紙幣(鈔票),所送金額不等,視各自的經濟情況定。此種商業化的買賣婚姻,沿襲千年,至今猶有殘餘。聘金有多至十萬幾十萬者,普通人家也不少於三萬五萬,這是晉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後的一般狀況。
【掛手】
舊時“擔盤”有三次禮儀,此其一。壓定後男家擇吉日具柬貼,送手、采儀、花包、鮮花、糖果等禮品到女家,俗稱掛。
【送花】
此為擔盤的第二次禮儀。婚期將屆,男家再具柬帖,給女家送聘金、布匹、彩花、圓餅等禮物,俗謂送花。
【安床】
舊時,男家婚前擇吉日安置新床,取銅錢百枚,其中八枚要與八字相符,墊於床腳,餘九十二枚分別壓在床頭床尾,意在祝願夫妻同心同意,有始有終。同時要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幹支和門窗的方向,以及觀音、土地等神靈的座位,確定安床的位置。不能挑梁,不能與櫥桌角相對。床安畢,晚備菜肴祭拜床母。台灣亦同此俗。
【轎前盤】
此為擔盤的第三次禮儀。一般在婚前七天內,男家具婚書送日頭(迎娶日期及上頭時辰),備鳳冠霞帔、裙襖、全豬、全羊、並十二盤禮品給女家,俗稱“轎前盤”。
【行大禮】
男家行完“戴手”、“送花”和“轎前盤”這三次禮儀,晉江民間俗稱“行大禮”,稱為“花疊盤”。
【花包】
舊時晉江特有的婚娶禮品。以發麵為皮,水晶糖為餡,蒸成一斤、半斤的有如中、小盆子大的包子,包麵打上紅雙喜圖案,是男家辦盤時饋送女家的必備禮品。
【回盤】
擔盤後,女家給男家回禮,稱回盤。此俗宋代已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男家送聘,女家亦以禮物答之。回盤之物有豬腳、糕餅及新郎禮服等。
【嫁妝】
亦稱妝奩。即父母為出嫁女兒置辦的陪嫁物。其豐儉因女家貧富而異。通常陪嫁有箱籠櫥櫃,被帳衣裳,金銀首飾,梳妝鏡台,鞋襪枕巾,五金器皿,腳桶尿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富庶之家為顯闊氣,陪嫁物還有摩托賽車,豪宅別墅,甚至連夫婦百年後的大紅壽板(棺材)也置辦隨嫁,這在經濟發達的晉江並不少見。林林總總的嫁妝,於出嫁之日分門別類裝在一個個木盛裏,擺列在庭院中供人觀瞻。隨後送到男家,並讓男家親戚朋友一飽眼福。據有關典籍記載,古時嫁女不那麼鋪張奢華。魏晉時期,嫁妝隻有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等普通用品。南北朝文學家庾信《鏡賦》有“暫設妝奩,還抽鏡屜”句,可知嫁妝之簡樸。唐宋以後,嫁妝始漸趨繁富,且愈演愈劇,使貧者窮於應付。
【鵲鏡】
閩南一帶凡嫁女的嫁妝必備一個背麵畫有喜鵲的鏡子,叫“鵲鏡”。《太平禦覽》引《神異經》載:有一對感情很好的夫婦,因丈夫出遠門要長別幾年,臨別各自信誓旦旦,永不變心。於是破鏡為二,各執一半,以為盟證。一別三載,婦與人通,其半鏡忽飛至夫手,一看是信物無疑,隻是鏡背添了一隻喜鵲。丈夫知妻已變,遂與妻絕。後人鑄鏡畫鵲於鏡背以為鑒。
【送日子】
“請期”俗稱“送日子”。就是男家把迎娶日期及“上頭”時刻告知女家。古時要備禮到女家征求意見,近現代從簡,一般在“擔盤”時商定婚期。
【裁衣】
舊時女家在製作嫁衣時,要擇一吉日舉行裁衣儀式。請一個福壽雙全的婦女,裁製一套白衫白褲,俗稱“上頭衫褲”,以備嫁女“上頭”時穿用。此服隻“上頭”穿一次,百年壽終穿一次,取有始有終意。平時收藏不穿。婚娶大喜尚紅,唯此服純白,表示忠貞不渝,潔白無瑕。
【七件桶】
舊時婚俗。女兒出嫁嫁妝可多可少,但無論窮家富家,“七件桶”卻不能少,這就是七件紅漆的腳桶、尿桶、麵桶、低腳桶、水桶、信鬥等生活的必需品。紅色象征喜氣。
【送路】
亦稱“添妝”。女方訂婚後,給親戚朋友分送喜糖喜餅喜包,均回贈銀錢或首飾、日常用品等禮物以為添妝,表示祝賀,謂之“送路”。
【挽麵】
又稱“開麵”。女子出嫁前一兩天或當天,由一全福婦人(指夫婦雙全,且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婦女),取二條紗線相互絞合,為之絞去麵上的汗毛,並修鬢、畫眉、上脂粉。婚前女不挽麵。挽了麵的女子表示已婚。
【上頭】
上頭,原為古代男加冠(帽),女加笄(簪)的通稱。為男女成年的標誌。《禮記》:“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女子十五歲用簪子簪起發髻,均表示成年。此禮兩千年前就有,後世多移於婚嫁。南朝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有“婉娩新上頭,湔裙出樂遊”句。“上頭”之禮一般在婚娶當日男女各在自家舉行。具體操作各地略有差異,但基本程序大體相同,如置交椅、案幾於廳中,列梳子、鏡台於幾上,盛冠笄於盤中,備有風爐火及畫有“雙喜”、“八卦”的米篩,擺有慶賀的紅丸等等,同時請一位全福之人給婚娶者行冠笄儀式,先用柴梳梳三下,再用虱篦梳二下,俗雲“三下柴梳,二下虱篦”,同時念祝詞:“梳頭梳一起,紅涼傘金交椅。梳頭梳一完,生子傳孫中狀元。梳頭梳一雙,生子傳孫做相公。梳頭梳一對,千年姻緣萬年富貴……”“上頭”畢,後拜祖先,再拜父母,聆聽慈訓。
【過米篩】
流行於閩南、台灣等地。新嫁娘坐上花轎,其母舉起“上頭”時用的米篩,從花轎頂篩過,有如篩選良種,期盼育出好苗結出碩果。當花轎到達夫家,新娘出轎,由男家全福婦人取下懸於轎後的米篩,覆蓋在新娘頭上,俗信能去邪迎福。
【放心扇】
花轎起行時,新娘把手中拿的一把扇子從轎的窗孔伸出悄悄丟下,此時,女家忙拾起扇子,緊閉大門,俗信這樣可使女兒放心出嫁,與丈夫夫唱婦隨,故稱放心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