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哲學典型理論觀點入世和遁世思想(9)(1 / 3)

祖先崇拜在中國源遠流長,且長盛不衰。以家庭為單位的穩定的小農經濟結構決定了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講究仁義、情誼,重視家庭關係。中國人認為人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父精母血的產物,父母生育養育之恩浩蕩無極,所以應報之以孝道。父母又有父母,追根溯源,一脈綿延,直溯而上至遠祖。祖先崇拜的內容除了祭祀祖先外,還包括向祖先認同。在中國傳統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常以過去的祖先為榜樣,要求子女向祖先學習,與祖先認同。而祖先能否成為子孫的認同對象,一方麵靠其活著時所扮演的角色與履行的功能,另一方麵要靠修家譜與講故事為祖先“化妝與整容”。古時人們得了功名之後,衣錦還鄉祭祀祖先也是對祖先認同的表現之一,因為他實現了光宗耀祖的目的。祖先崇拜一方麵與社會封閉、科技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有關,另一方麵又是導致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重視親屬關係而輕視團體角色的不合作性格的原因之一。祖先崇拜也使人泥古仿古、因循守舊、不思革新。中國曆史上的“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思想正是這種祖先崇拜觀念的體現。因為祖先崇拜的盛行,中國曆史上許多變法改革是以托古改製的形式進行的。近代的戊戌變法,康有為正是以托古改製的名義發動的。總之,祖先崇拜觀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作為一種價值規範。

它一方麵有助於社會保持一種凝聚力,使中國傳統得以延續,另一方麵也促使中國人形成了國民性中頑固保守、因循守舊的落後的一麵。

“天不變,道亦不變”

這是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道觀,目的是為了論證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性。他在給漢武帝的《舉賢良對策》中說:道之所以大,是因為道原出於天,隻要天不變,道也不會改變。道是指封建社會統治賴以維持的根本原則,其核心就是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為仁、義、禮、智、倍。天是指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是由主宰的天決定的,天永遠不會改變,因此按天意而產生的封建統治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

從思想來源上說,這個理論來自殷周以來的天命論。天命論者把天看作是人間的最高主宰,總是試圖從天命中尋找人類統治秩序賴以存在的先驗依據。殷人又稱天為帝、上帝。商朝末年,紂王還自認為他有命在天,他的統治權是天所命定的。春秋時,周王室宣稱,周德雖已經衰微,但天令周天子統治的天命卻沒有改變。後來,秦統一六國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局麵,秦始皇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天命。漢高祖劉邦以布衣身分而有天下,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現象,漢代人認為劉氏有天下,更是天命的體現。曆經數千年的有神論,天的神性就愈加突出,天不僅被視為最高的統治者,而且還被視為人間秩序的規定者。總之,人間的一切都是天的安排,就連個人的命運也在天的控製之下。天命成了中國古代人們的真誠信仰。漢朝初年,社會經過長時期動亂,民眾疲憊,生產力衰退、於是與民休息的黃老無為思想成了當時的統治思想。黃老無為政策,使漢代社會得到了休息和發展,同時,無為卻也是無力t漢代統治者在內部麵臨著治分封王國勢力強大的威脅,對外則無力製服匈奴的入侵騷擾。董仲舒在漢武帝欲大有作為之際,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論斷,給漢武帝以理論上的支持。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接受。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學及孔子學說論證天人之間的關係,強調人主應承天意以順命,明教化以成性,正法度、別上下之序以防欲,認為這是為政的大本。在董仲舒看來,王者有改道之名而無改道之實。一個新王朝建立,接受天命以統治天下,必須徒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對起居飲食等製度作一些具體的改變,這是改道之名,不然,沿循舊製,則無以明天命,體現不出天命的轉移;但是,為治理社會、維護統治所采取的那些根本大法,則不能有任何改變,這是無改道之實。王道大法的蘭綱取法於天地陰陽之道,君、父、夫是天是陽,臣、子、婦是陰是地,陽統治陰是天經地義的,陽尊陰卑是不可改變的天命規定。

經過董仲舒的提倡,“天不變,道亦不變”成了兩千餘年來維護封建統治的最根本信條之一。後世曆代帝王莫不以天命降臨為統治借口,莫不以三綱五常為治世法寶。曆代的保守派,總是以“天不變,道亦不變”為武器,論證祖宗之法不可變,反對社會變革。這種不變論一直高唱到近代中國。清代的封建守舊頑固派堅持封建倫常之道不可變,就連洋務振及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調和中西方文化的中體西用、舊體西用論時,也以“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傳統論調作為論據。所謂中體、舊體就是孔孟之道、三綱五常。直到辛亥革命將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推翻,“天不變,道亦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