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前,從不接受自己是聖人的說法。
這當然不是謙虛,畢竟聖人都是孔子的偶像,如果有人跟你說“你跟你的偶像一樣厲害”,估計你也會說“我不如,我不如。”孔子說的是“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是比較謙虛的,說“吾猶人也。”我就是個一般人,他還說自己連聰明都算不上,但是就是特別好學。
但是他死後,可由不得他了,他一死,他的弟子端沐賜(字子貢)就把他樹為了聖人,等到孟子的時候,孔子是聖人,那已經在儒家中是定論了。所以人活著還好,人死了,想上來還是想下去,那就由不得你了;諸天神佛也相當於是個“死人”,活人要把他們擺在哪就擺在哪,商店供一關二爺,要這關二爺去當財神,關二爺可沒嘴巴反對。
儒家第一個扯起大旗立了聖人,所以先秦諸子誰都不服他,我們哪一個“子”、以及後人敢說自己的祖師爺是聖人的(老子除外,老子這個人是誰還是比較有爭議的)?就你們儒家牛?我們不服,所以每一家都要罵儒家,拿儒家當靶子。是以,人們說孔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第一人,引起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百家爭鳴,這是對的,這也是他最重要的貢獻。
前幾天我說,儒家的大師裏,沒有孟子,孟子隻能算得上一個著名學者,為什麼呢?人們說,先秦儒家,孔子是開創者、奠基者,孟子是開拓者,荀子是集大成者,前後兩者都沒有問題,唯獨中間的孟子出了問題,為什麼呢?
儒家觀念中,與現代人的價值觀相悖的,荀子很少,孔子也少,孟子最多,因為孟子講義,而且大講特講。義有多少種?道義、仁義、忠義、正義、情義、俠義,孟子全都大講特講,而孔子也講義,他隻講仁義,而且講的少,仁義一詞是側重義的,但是孔子從不把仁與義並列,他隻說仁與智,為什麼呢?他的眼中,又仁又智,就是聖人啊!何必講那勞什子義?義的古意,是適宜、和威儀的意思,所以義字還是很涇渭分明的一個詞,而且棱角突出、殺伐果斷。而且古代的適宜的宜,和現在還真有區別,那時候宜的意思,就是該殺。所以“便宜行事”,那就是想殺誰殺誰。
我們再來看看和義有關的詞語,舍生取義,大義滅親,見義勇為,義無反顧,全是什麼?讓人犧牲的,連生命都可以犧牲的。所以義和人不同,仁是愛,是把人當人,以人為本,義,是義字當頭,生命也可拋。所以我們看看,古往今來,為了道義、為了仁義忠義爭議情義俠義去死的人,那是多得不行。而且義是很容易有悖論、有衝突的。就好比大家都知道的,什麼是正義?你憑什麼說你是正義?大義滅親,你就不仁,你為了忠義,你就不孝,梁山好漢,為了情義、俠義,就濫殺無辜。孟子自己編了個故事,說義的衝突是可以解決的,這裏實際上孟子把這個衝突看得小了,想得簡單了。孟子講這幾個義,對中國的影響很大。
前麵說了孔子講仁義重仁,孟子講仁義重義,現在說孔子講忠,孟子講忠義。這個忠,和忠義有區別嗎?有,忠義,就是“你不仁我不能不義”,對待君主,你不忠就是不義,那就要殺你,對父母,你不孝就是不義,也不能活,所以要義,那就要服從,無條件服從,所以孟子眼中這些東西都等同於義,結果也等同於義。孔子不管這些,孔子講你對不起我,我就隻能對不起你了,君主糊塗,那臣子就應該離開他,甚至去隱居,父母糊塗,那你就別跟他說話,而且孔子眼中,隻有道比生命重要,而且這個道還不是道義,這個道跟道家那個道是有類似的,是一種“終極物體”,好得不得了的東西,但是不像道家的道一樣,以萬物為芻狗,孔子眼中的道,是溫和的,是“讓人幸福”的。孟子實際上是把孔子思想的一部分掏出來,大講特講,但是其實這已經背離了孔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