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久的甘肅曆史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彙處,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樣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孕育而成的甘肅少數民族民俗豐富多彩,曆史悠久。千載而下,那些由一代代隴人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仍然帶給我們實用的價值、哲學的底蘊、審美的享受。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54個少數民族成分。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甘肅少數民族人口總數是219.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75%,甘肅少數民族地區包括21個縣(市),土地總麵積18萬平方公裏,占甘肅省土地總麵積的40%左右,在全省所有縣市中,無論農區、牧區還是林區,都聚居或散居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藏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族、滿族等10個民族,不但人口較多,而且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地區,所以通常稱為甘肅主要的少數民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3個民族,在甘肅的人口均占全國本民族總人口的85%以上,故通常稱為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都具有豐富的風俗文化,值得去保護、傳承和研究。
甘肅地處黃河上遊,省會蘭州市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從蘭州至中國最東頭和最西頭的距離基本相等。全省像一個由西北向東南斜放的“啞鈴”,它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倚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裏,麵積45.3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4.72%,總人口2000多萬。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曆史。縣的建製早於省的建製,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先秦時期,甘肅省部分地區屬於九州中的雍、梁二州,故舊稱“雍梁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國分為36郡,省境東南地區為北地郡和隴西郡。漢代先在省境設置涼州,後改置成武都、隴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為道,省境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到元代時取甘、肅二州的首字而正式設置甘肅行中書省,“甘肅”由此成為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名稱。由於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監軍司,甘肅為其一,元代設甘肅省,故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隴。明代廢省設司,甘肅省境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清代時設置陝西右布政使司,後改為甘肅布政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統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範圍。1884年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劃分為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七道。1927年廢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境隴東地區屬陝甘寧邊區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肅省名相沿至今。
二、多樣的地形特征
甘肅省位於我國的西部地區,整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裏,南北寬530公裏,地處黃河上遊,地域遼闊,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穀、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秀麗而又粗獷的隴南山地: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這裏重巒疊嶂,山高穀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蕩,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溝壑縱橫的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裏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裏有蒼鬆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裏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灘廣水美的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裏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