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謎麵句出自詩人李彌遜詩句。僅讀此句,即如聽到叮當的溪水流淌聲,又聽到溪聲中夾雜著淅瀝的雨聲。正像王維所描寫的詩景:“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複下。”真是夜雨颯颯帶溪聲,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製謎時則摒棄原詩意,獨運提聲合形之法,直逼謎底。“夜來雨”以會意提形,“夜”扣“夕”,同義異字,門當戶對;“雨”扣“氵”,點點雨滴,形象逼真。兩部合之“汐”字即出。但“夜來雨”三字也可組成“液”字,不是出現多底了嗎?作者運用了修辭中雙關的手段,又以“溪聲”二字補麵示意,逼令底字隻能讀“溪”字之音,不念旁聲。如此雙管齊下,則謎底必是“汐”字無疑。此謎取麵是現成詩句,妙在自然,詩意更濃;底見合形和聲,巧在切題。倘無慧心妙手,恐難成此佳構。
西湖曲徑留人跡
謎底:汲
【趣解】“西湖”喻“氵”,“曲徑”象形,“留人跡”明示“人”,三個部件組合即成謎底“汲”字。此謎拆字兼顧象形二法而成,簡潔明快,扣合於淨利落。自擬七言句布麵雖無深奧機杼,卻也樸實雅馴,亦能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特別是“西湖”二字,使人一見頓生望梅止渴之感,如人天下聞名的西湖勝境之中,“曲徑”二字更讓你似在“通幽處”,身臨其境。自古至今,特別是經過近年整治和改造的美麗的“西湖曲徑”,到底‘溜”下了多少“人跡”?肯定是個天文數字吧!
早先失利後拱手讓香港
謎底:汜
【趣解】香港自古是中國領土,舊屬廣東省。1840年6月,英國在美、法兩國支持下發動了鴉片戰爭。次年1月,英軍乘琦善撤除戒備,突然攻陷沙頭角等。強占香港。經過反複的和、戰過程,1842年英軍在攻陷寧波、吳淞後,進犯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
作者高度概括,用十個字綜述了這一史實。謎中用的是加減混合式:“早先”,取“早”的上部“日”;“失利後”為“禾”;“禾”與“目”合成“香”。“拱手讓”去掉拱字的提手,餘“共”;和底字“汜”合成“港”。“汜”
這個字,要是拆字謀麵,雖說三點水成謎途徑較多,巳字謀麵也並非十分困難,比如從十二生肖取“馬上”從字形離合取“巷底”,兩部合成要自然妥貼可就麻煩了。作者獨具慧眼,在港中發現了好望角;更具睿思,睿則思無所不通。采取大迂回戰術,尤非大手筆不能為。“汜”的一個義項是由主流分出兩股彙合的河水,成謎途徑何其相似乃爾。
小心一點無火災
謎底:守
【趣解】火災的發生,大多是可以防患於未然的。報章報道的那些特大火災,究其原因,主要是~些人麻痹大意,不拿防火當一回事造成的。其實,隻要我們時時刻刻小心一點,就會將火災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作者以謎代言,懇切呼籲人們“小心一點無火災”。在此意之下,卻別出心裁,暗隱謎法。仔細分析,其扣合為:“小心”,意為取“小”字的心“丿”;“一點”意為“一”和“、”,與“丿”可合為“寸”;“無火災”意為“災”
字無“火”字,可得“宀”,與“寸”合為“守”。再經推敲,隻能得此字可知此即謎底。此謎發人深省,扣合貼切,構思新穎別致,曲折而有謎味。
治學不廢點滴時
謎底:字
【趣解】漢末董遇,性質訥好學。時求教者嚐歎“苦渴無日”,董遇則曰:“當以三餘”,意指為學須善於利用空閑時間;蘇軾曾有詩雲“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複窺園葵。”其潛心讀書,甚至連親友都無暇譽顧,更不去園子悠逛。古人勤奮上進、惜時好學的精神可為今人效法。
斯謎就是注重渲染這種寓意。剖析謎底,采用“補敘添加”手法,即假設不廢去“點、滴”的話,則成為“學”。否則,謎底當屬“字”無疑。作者布麵措詞清新,辭寓妙理。雖無華麗詞藻,內涵卻深奧無比。“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倘若,斯作能讓那些整日裏是一支煙,一杯茶,裝模作樣一張報的先生們讀一下,不臉紅才怪也!
心正待人誠心偏惹人憎
謎底:艮
【趣解】誠懇待人,這應是為人處世最起碼的準則。倘若心術不正,一定會讓人們憎惡。即便是心偏,如處處顯露,怕也會招致人們的憎惡。麵句之立意,大約如此。但細做分析,便會發現,作者以減損會意的手法,雙重扣定謎底。“心正待人誠”,會其意,初步可知:若有“心”
芋,其底字之意為“待人誠”的意思,否則,則是意義和“待人誠”相同的一個字沒有“心”字。僅此,還難判斷是哪個字,“心偏惹人憎”,與前同理,可知:如“心”字在其旁邊,其意是人憎惡的意思,否則為其無“偏心”,“偏心”可理解為“忄”。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倘有“心”,底字意同於“誠”者為“懇”,倘有“偏心”,底字同於“憎”者為“恨”,因二者去掉“心”
皆為“艮”,則可肯定,“艮”即為其底,全謎構思巧妙,拆拚出人意料,扣合曲折而得當,謎味甘濃,可謂是一則很有特色的字謎佳作。
左十三右十三合起來還是十三
謎底:阮
【趣解】燈謎和謎謎子是兩碼事。不過,有時謎謎子和燈謎也會有神似之處。試舉一例:十個加十個,還是十個,十個減十個,還是十個。
打一物(手套)。看,它和“左十三,右十三,合起來還是十三”何其相似!
從表麵看,兩者都是在做算術遊戲。深入探討,便會發現它們畢竟貌合神離,有本質上的差異。吃透此謎,可不像手指加手套那麼簡單!
左十三是指左耳旁“阝”,它是阿拉伯數字1與3的組合。右十三,又怎麼會是元呢?查遍字書,元可沒有這個義項。原來舊詩的詩韻(平水韻),下平聲有個韻目是“十三元”。這個韻部既有門、昏、村、魂,又有言、軒園、蕃,一不小心就會走韻。有些應試舉子作試帖詩吃足它的苦頭,傳有“平生兩四等,該死七三元”的詩話。那麼,合起來的這個“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