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杳
【趣解】謎麵句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名。
此謎取法會意,輔以提義成底。以“春”扣“木”,以“天”扣“日”,已成底字。然而“春天”扣“杳”,不僅顯得捉襟見肘,而且多具別徑,如“杲”、“果”、“東”、“晴”等字均可入扣,故作者用“在哪裏”設問探尋,提示“杳”字之義。“杳”無音信,故用“在哪裏”問之。
虛無縹緲九重天
謎底:杳
【趣解】字謎,多以增損離合法配麵。以會意法擬麵,或選成句為麵者則罕見,亦鮮有佳作。
此謎允推佳作。其一,措麵典雅,見文詞秀麗之美。其二,麵句押平平仄仄仄平平之韻,顯音韻之美。謎忌太直,不假思索即可猜出,少了曲徑通幽之妙;謎亦忌太晦澀,讓人絞盡腦汁而不得門徑,正如《鏡花緣》中才女謂此類謎為“腳趾動”,也絕非佳作。此佳作之三,正在於難易適度,經一番思索、推理而讞定謎底後,耐人咀嚼,感其味之雋永。該謎的破解,由“九重天”之會意開始。“九”而“重”現,其數當是“十八”——合之成“木”;作為時間概念的“天、日”同義,由此可初步認定,謎底有“木、日(或‘一日’)”等字素,謎底可能是:杳、杲、查;下一步須經“推理”,從上麵三個(或更多)可能的底村中讞定一個謎底;這時,謎麵上的“虛無縹緲”,就成為確定謎底的充分條件。初看,“虛無縹緲”似在說“天”,而實際上,“虛無縹緲”四字隻在解釋謎底字義,而符合這個釋義的隻有“杳”字,從而排除了“杲、查”等字成為謎底的可能。一條簡短的謎作,贅釋了諸多文字,看來,視燈謎為雕蟲小技,確乎失之偏頗。
班超平西域封定遠侯
謎底:或
【趣解】東漢名將班超,字仲升。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的人員,廢親附匈奴的疏勒王,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從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永元六年(公元94年),在東漢援軍幫助下,班超聯合當地力量,陸續平定了西域貴族的叛亂。永元三年,任西域都護,後封定遠候。
如果猜謎的人讀過題麵,想從班超征戰西域的經曆中尋找答案,那麼必定無功而返。此謎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其實的確不簡單。
所謂簡單,謎作實扣部分隻在“平西域”三字中,人謎即取“平”字“平息”之義,將“域”字“西”邊的“土”字旁巧作離損,便可得底。而不簡單的是,謎中利用“班超”與“定遠侯”同為一人這個特性,將“封”字別解為“封閉、蓋住”之義,在謎麵中直接自我抵銷,如此奇特構思,令人叫絕。
呂純陽離山入紅塵
謎底:礬
【趣解】本謎妙甚。妙在麵含奇“山”、底出怪“石”。
剖析此謎,係巧用人名替代及離損增合之法製成。其創作思路複雜,若非深諳製謎技巧之人,決計難以製成此謎。呂純陽,名岩,字洞賓,“純陽”乃是他的別號,又稱純陽子、回道人或回道士。相傳呂岩乃唐代京兆人,兩舉進士不第,年已六十四歲。乃移家歸終南山,後得道成“蓬萊八仙”之一,亦即舊時民間供奉的“呂祖”。
查“岩”字尚有其他幾種寫法(如“岔”字),但都難“人紅塵”——“離山”後均無法與“凡”(“紅塵”)字組合而產生新的漢字。
謎作者以順手牽羊之法在一“離”一“人”之中不露聲色地杜絕了多底,正乃其創作技藝上的又一巧妙之處也。
三人疊羅漢孩子在下麵
謎底:奈
【趣解】這是一則饒有趣味的通俗謎,卻又頗見巧思。謎麵以白描手法寫成,完全口語化不須解說。然而其機心之巧,卻很值得玩味。字謎,尤其是短麵字謎,往往會出現多底。即以此謎而論,光說前一句,人們腦海立刻會跳出“眾”字的形象。一般處理是加一句排除另底,但如何加法大有講究。這裏如果像常見的某些字謎那樣,加上“不作眾字猜”,就輕而易舉地排除另一底。惟其輕而易舉,便易被人看輕。另辟蹊徑“孩子在下麵”,盡管沒有明說,卻讓你想到“眾”字可對不上號;而且暗示你要從“孩子”(小)處著手。還有一隻“攔路虎”,三人如何疊法,仍是個未知數,教你奈何他不得,卻又不容小看於他。作“奈”字謎的不少,與此而思路接近的有“三人小組”。“一大壓二小”,無論就趣味性、曲折性評判,都較本謎遜色。
聽其聲感到怪不可大意
謎底:奇
【趣解】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偶爾聽到一種不尋常的聲音,覺得怪異,於是提高警覺,從而避免了一些不堪設想的事故。此謎麵句正是陳述了這一生活中屢見不鮮的境況。
作者成謎,融諧聲、提義、拆字三種謎法為一體,實在難得。“其”與“奇”諧聲,“怪”與“奇”同義,“不可大意”減損拆字,脈絡清晰,準確無誤。
謎人創作字謎,多作增損離合,或雜以象形,或拆字諧聲,或拆字提義,或諧聲提義。然而此謎將諧聲、提義、拆字溶於一謎者,尚不多見。
此謎文通意暢,敘生活中事,倍感親切,且喻告誡之理,當為警覺。值得稱道的是,此謎一波三折,如嬌容三變,無愧為字謎中之精品!
毀方瓦合誤相容
謎底:甌
【趣解】《禮記·儒行》有言:“慕賢而容眾,毀方麵瓦合。”陳澔解釋說:“陶瓦之事,其初則圓,削而為四,其形則方。毀其圓而為方,合其方而複圓。蓋於涵容之中,未嚐無分辨之意也。”就是說,在一些次要問題上應當不自立異,不堅持己見,以與眾人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