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感悟一:誌存高遠,任重道遠(1 / 1)

立誌,就是設計自己的一生:自己將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古人雲:“誌當存高遠。”“有誌者事竟成。”一個人在生活的起跑線上,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樹立怎樣的誌向,的確關係到他的前途命運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

我們來看《論語·公冶長》中的一段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長》)

有一次,孔子與其門生顏淵和子路討論各自的誌向。性格豪爽的子路的誌向是和朋友們共同享用自己的車馬、輕裘,即使用壞了也不在乎,體現出子路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人。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他的誌向是不誇大自己的長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體現了顏淵很高的道德修養。

兩位弟子的誌向一個豪爽,一個隱忍,與各自的性格和後來的實際行動非常吻合,那麼孔子的誌向是什麼呢?

他希望自己能使天下的老人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使朋友們信任自己,使年輕人得到關愛。可以說,孔子的誌向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

偉大的行動力源自遠大的理想。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耗盡了一生的精力。他周遊列國,到處傳經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經曆過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遭遇過無數次挫折,甚至在當時被人譏笑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盡管受到曆史時代的局限,當權者不願接受他的建議,可他直到去世之前也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你可以在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級,但你永遠都無法改變我的誌向。

盡管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有生之年沒能實現,但他最終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諾貝爾獎獲獎者曾在巴黎發表的一個宣言中預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遠的理想決定了一個人努力的方向和拚搏的熱情。沒有它,人生就像折斷了風帆的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高遠的理想未必能夠實現,但它至少會激勵人為了接近它而不懈努力,在拚搏的過程中體味一種快樂,即使最後沒有實現最初的理想,我們也能收獲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功與滿足。

偉大的誌向源自偉大的責任感。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意思是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目標,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到死才罷休,難道路途還不遙遠嗎?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他懷著高度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發表了一係列涉及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的言論。同時,他也希望當代具有血性的讀書人能肩負起社會責任,堅持對仁愛、對精神文明方麵的追求。

孔子討厭那些胸無大誌,隻顧眼前利益的人。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著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關心的是法律,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論語·裏仁》)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讀書人如果留戀安逸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配做讀書人了。因為人一旦貪圖實惠,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放棄了精神方麵的追求,容易將道德和法律拋在腦後,甚至作出有傷道德、觸犯法律的事情來,給社會造成危害。

兩千多年來,孔子的責任感與有關責任的言論,鼓舞、激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繁衍、文化的傳承和國家的振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所體現的積極向上的責任意識和精神態度,對當今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章完)